墨,书墨也。(《说文》)

墨是中国古代书写和绘画用到的墨锭。从考古发掘来说,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制墨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骨器和石器上,除了刻有文字之外,亦有用跟朱墨书写的文字。《庄子》中有“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辑而立,舔笔和墨”一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开始用毛笔和墨水了。在湖北云梦县亦有发掘出的战国时代的墨块。

墨的主要原料是炭黑、松烟、胶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质型态的存在。通过砚用水研磨可以产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汁,在水中以胶体的溶液存在。宋代以来,名墨倍受文人、书画家的喜爱,使墨形成了一种工艺美术门类,出现了观赏墨及礼品墨,十分具有华夏民族的特色。

香亦是古代书家所爱。屠隆在《考盘余事?书笺》中有这样的记载藏书于未梅雨之前,晒取极燥,入柜中以纸糊门,外及小缝,令不通风,盖蒸汽自外而入也,纳芸香麝香樟脑可以辟蠹。《典略》上很早就有芸台香辟蠹鱼的记载,所以古代藏书室有芸台的雅称。

香在读书人中还有其他用法。明代以前的古人多喜欢用丁香、檀香、麝香等用于改善墨的气味。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记南朝梁代冀公制墨的配方是松烟二两,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许,以胶水漫作挺,火烟上熏之,一月可使。宋代文人张遇以油烟、麝香、樟脑、金箔制墨,状如钱子,因以闻名,吴叔大以桐油、胶、碎金、麝香为料,捣一万杵,而使墨光似漆,坚致如玉,因以扬名(《墨志》)。穆孝天的《安徽文房四宝》中记载金章宗的书房用品很精致,其中有用苏合香油点烟制墨的癖好,可谓穷幽极盛矣。《清异录》也载韩熙载当心翰墨四方胶煤多不如意,延歙匠朱逄于书馆制墨供用,名麝香月,又名元中子。《李孝美墨谱》载欧阳通每书其墨必古松之烟末以麝香方下笔。

一锭佳墨应具有质坚如玉、色泽黑润、落纸如漆、历久不褪并香味浓郁等特点。制墨工艺复杂,要经过烧烟、收烟、加胶、加药、和烟、蒸剂、杵捣、捶炼、制样、入灰、出灰、去湿等十几道工序。墨配料也十分讲究,优质墨通常配有各种香料和药材:麝香、梅片、丁香、紫草、秦皮、苏木、白檀、苏合香、珍珠、金箔等。

明代方瑞生在《墨海》中论及好墨的标准为:“黝如漆,轻如云,清如水,浑如岚。”具有“香如捷好之体”,“光如玄妻之发”。顾邻初的《论墨》也论及选墨的要求为:“色黑如漆,光明可鉴,质极轻清,具有自然之馨,才能入纸不沁散,笔不阻滞,暑天胶性不润,寒天胶性不介。”

仁者爱香,香者仁人。德容弘传,乐香悟道。

刘亚东先生,中华香文化传承之京城人士,家学渊博,文化熏陶,学养深厚,博闻强记,穷十数年之功,研百多香典籍,博采众长,终有所成。年以来,积极推广正统中华香道文化的传播,赴各地教授交流华学香道文化。年编写“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香道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作为中国香道师、亚洲沉香文化协会专家委员和国际沉香香道导师多次参与国内外香文化传承活动和当代天然香木研究工作,致力于推动中华香德美学的弘扬与国际交流。

香道美学与香材辨识的完美结合

4月11日,香学知识,尽在华学香道研修班!

香学ngdaoshi(中国香道师)

授课地点:北京建国门德容学堂

联系方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pif.com/qpsy/11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