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秦戏源流初考
一、西秦戏源流初考 西秦戏,笔者初考系明末西秦腔(即琴腔、甘肃调)流入海(陆)丰后,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逐渐游离于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了别具风格与特色的西秦戏剧种。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主要声腔是正线和西皮、二黄,还有少量昆腔与杂调,正线(以52定弦)为本腔,唱、白沿袭中州音韵(俗称“戏棚顶官话”),男女异声同调,男唱真嗓,女唱假嗓。 陕西田益荣先生在《秦腔史探源》中说,明万历年间,陕西陇右(今甘肃天水)有位刘天虞(按:同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挚友)来广州做官,带了一个西秦腔班子,经江西流入粤东、闽南、台北一带,后来在海陆丰地区扎根,与当地民间艺术及语言结合,遂逐渐离于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了西秦戏(大意)。 甘肃一带,又有一说是明崇祯年间,李自成的败军沿闽赣边界进入广东之后,败军中一些陕甘艺人在海陆丰聚班演戏所留下来的。 西秦腔系明代在甘肃产生的戏曲声腔,据史籍载,甘肃陇山之东(即陇东,今陕西陇县一带),古为秦州属地,南北朝时设陇东郡,后置陇州,由于地处秦国之西,故此秦地民俗习惯称为“西秦”。于此,可见甘肃调,由地域方位而称“西秦腔”似是无疑的。清吴太初《燕兰小谱》云:“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今人张庚、郭汉城也说:“总之,琴腔也好,甘肃调或西秦腔也好,名称虽异,实际上是一回事。”他们又认为:“……远至东南沿海的广东潮汕一带,仍有当年辗转流传过去的西秦腔(今称西秦戏)被保留在那里,在当地(按:指海陆丰)安了家,落了户”。 萧遥天老先生在《潮州戏剧志》中说:“西秦戏,秦腔也,潮俗亦称为滥谭班,或呼之为隆同班,初不可解,恍然通之,盖乱弹之声转。乱弹为秦腔之异名,乱弹有用为花部之统称……。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腔、统谓之乱弹。……然考乱弹二字之语源,与通常之惯用,应为西秦戏之专称,花部乃引申用之也。” 粤剧著名老艺人陈非侬在《粤剧的源流和历史》一文中说“……早在明末清初,西秦戏已经传入广东,是由来粤演出的西秦戏班传入的,最早入粤的西秦戏班叫‘顺太平’。当时传入广东的西秦班,有些还在海丰入了籍,成为广东的一个地方剧种,这就是广东西秦戏的来源。” 现在西秦戏的主要声腔正线曲,也许就是早期西秦腔老二黄的遗声遗调,如流行至今的正线剧目《二度梅》、《大红袍》、《薛仁贵回窑》《刘锡训子》、《李旦走国》、《游园耍枪》等,秦地明代史籍均有记载,至于传统“四大弓马”、“三十六本头”、“七十二小出”等,皆普遍被保留在秦地诸剧种之中。 那么,以“52(合尺)定弦的剧目何以叫“正线戏”呢?”这可能是沿袭了秦人喜欢以乐器和音乐特色给声腔取名的习惯——如同将同州腔称为“梆子腔”、西路戏称为“乱弹”一样,待到清初至乾隆年间,同样以“52”定弦的江西宜黄腔和湖南祁剧、安徽徽剧的二黄腔流入广东,影响了西秦戏,前辈艺人们为了以正视听,便把自己原来以“52”定弦的老二黄,区别于同样以“52”定弦的外来声腔而称“正线”(音乐定弦叫“合尺线”,剧目演出叫“正线戏”),以示“正统”、“正宗”之意,究竟是否如此?尚待行家们研究。 至于西皮腔,据《中国戏曲通史》载:“西皮腔,兴起于湖北,但它不是从湖北本地民间曲调中成长起来的,而是外来声腔,即梆子腔在当地演变形成的。一般认为,梆子腔由山陕地区传到襄阳一带,形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襄阳腔,后来再经湖北艺人的丰富加工成了西皮腔”。这个“外来声腔”究竟是指什么地方的呢?清人张亨甫与谢章铤均认为“西皮”来自“甘肃腔”(见《金台残泪记》和《赌棋山庄词话》)。西秦戏已故名老生曾月初生前曾说:“世代相传我们的老祖宗是从陕甘带着正线、西皮一起来的。”这样看来,“西皮腔”似乎也是“甘肃调”演化过来的。 关于西秦戏源流问题,还有几种情况可以提供学界同行们参考: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参与完成了《西秦戏志》(任主编)和《中国戏曲志·广东卷》(任编委、责任编辑、撰稿人)之后,在继续调查访问中,有一次偶然听老艺人孙俊德谈到西秦戏《斩郑恩》的郑恩(乌净饰)、《金夺鳌休妻》的刘谨(红净饰)、《王云救主》的汉王(丑饰)、《小盘殿》的刘化王(丑饰)和曹翠莲(花旦饰)、《打街》的张三妻(丑饰)、《剪郭槐》的郭槐(乌净饰)等的道白叫“苏白”(也称“京呸”)又叫“陕白”。我问他是谁说的?他说:“前辈老艺人都这么说,我的师傅戴净就这么说。”(按:戴净,著名乌净,生于年,卒于年)。后来,我再访问著名武生罗振标,他也这么说,而且给我写了辅助(证明)材料,并加说明《宝珠串》的梁彦昌(净饰)也是讲“陕白”的。二是陕西黄笙闻(研究员)一次和我通信介绍陕西几个剧种的不同“戏神”是:“西路乱弹大戏奉老郎或童子,混称老郎童子;二黄叫老郎太子。唯西路影偶小戏敬妙庄王。东路只称庄王,不叫妙庄王……。”三是年中山大学的研究简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3/4期载梁志刚一篇《陕西秦腔皮影剪影》文中说:“岐山一带唱大戏敬的是妙庄王,……”。原来我以为“妙庄王”是西秦戏独敬的祖师爷,现在看来就不是了,这是值得研究的。四是年7月9日,台湾北管戏研究专家刘世发光临我家访问时,我老伴罗淑娇(西秦戏科班出身的正旦)唱了一段《薛仁贵回窑》的柳迎春(正线曲)之后,他即放了北管戏《送京娘》的录音带,我们听了都觉得两者声腔十分相似。我问他,北管戏奉什么戏神?他说是“西秦王爷。”但对剧种源流,则语焉不详。双方经过交流,初步认为是“同源异流”剧种。五是年3月间,陕西朿文寿(研究员)到海丰访问,我们交流了汉调老二黄、秦腔、西秦腔与西秦戏的相关意见之后,都认为有一定亲缘关系;年,他还在《中国戏剧》第7期发表了《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一文,从内涵上对“徽班晋京形成京剧”提出了新说,这对研究西秦戏是否直接源于徽调是有参考价值的。 现在,广东戏曲学术界,对西秦戏源流主要有两说:一是源自徽调,一是来自西秦腔。学术民主,谁都不把不同观点强加于对方,两说并存。学术性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探究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pif.com/qpsy/11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