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学敏巴蜀两地现代文学格局的变化与交融
图为巴蜀特色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傅学敏,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巴蜀两地现代文学格局的变化与交融 文/傅学敏 一 在由多种区域文化构成的多元共生的中国现代文化中,巴蜀文化无疑是一个特色鲜明的重要板块。之所以说它特色鲜明,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巴蜀地区地处内陆腹地,地理险要,交通不便,正统中原文明对它的渗透和影响显得鞭长莫及,因此,巴蜀人士受到的儒家传统礼教的压抑相对薄弱,追求生命自由的道家文化在此获得天独厚的发展。巴蜀多奇才,多大才,或者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是接纳与突围的文化心态。巴蜀地区地形闭塞而文化心态开放,巴蜀地区历史上经历了数次人口大迁移,移民比土著还多,二者既能相安无事,外来移民也能对巴蜀文化认同,这表现了巴蜀文化的谦和与大气。至近代,地处内陆腹地的巴蜀地区在国门洞开、西方近现代文化思想纷至沓来的文化背景中,显得格外的闭塞落后,兼容并包的文化心态进一步演化为对本土文化进行积极批判与反思的突围意识,为巴蜀地区的现代文化觉醒敞开了一扇心灵的窗口。 在这种特色鲜明的巴蜀文化的浸润下,现代巴蜀文学成就斐然,这也可以从两方面证实:首先是作家的数量,在现代文学研究馆主编的《中国现代作家大词典》中,收录作家数量由高到低分别是:浙江77人,江苏66人,四川44人[1],四川作家的数量排名第三。巴蜀之人才济济由此可见一斑。其次,从创作质量看,传统的“鲁郭茅巴老曹”的文学大师座次中,四川就占有两个席位。虽然这种排序本身已经遭到学界的质疑,但至今也没有比之更有说服力的文学座次被学界认可,这足以证实它所反映的文学基本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并末被彻底颠覆,仍然有生命力。 “区域文化不仅影响了作者的性格气质、审美情趣、艺术思维方式和作品的人生内容、艺术风格、表现手法,而且还孕育了一些特定的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2]如果说东北作家群在家园沦亡时期以哀痛愤懑的笔调追思故土,家国破亡之感、身世飘零之痛在抗战前后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那么巴蜀作家则以其率真的人格魅力、奇异的艺术才能、浓郁的地域风情、辛辣与温情相间杂的文体风格受到文学史家的广泛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花多少钱啊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权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pif.com/qpzp/1837.html
- 上一篇文章: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各种化学成分
- 下一篇文章: 中药一学习第四周胡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