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m.39.net/pf/bdfyy/xwdt/

古人云:"人体五行各一,惟火有二:君火属于心脏,相火寄于肝肾。

潜藏则温养百骸,固人寿命;发动则煎熬阴液,伤伐元气,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岐伯举《内经?病机十九条》而属火者五;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火之动也;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火之升也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火之胜也;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之用也;

又凡动皆属火气郁则火起于肺;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脾;思虑则火起于心;

房劳则火起于肾,此五脏所动之火也。"

又曰:

"牙痛龈宣,腮颊颐肿,为胃火动;

目黄口苦,坐卧不宁,为胆火动;

舌苔喉痛,便秘不通,为大肠火动;

癃闭淋沥,赤白浊带,为小肠火动;

小腹作痛,小便不利,为膀胱火动;

头眩体倦,手足心热,为三焦火动。"

治火之法:

古人认为实火可泻之,虚火可补之,郁火可发之,阳火宜直折,阴火宜温导,各宜随证施治。

火证脉象,举要而言:

浮而洪数为虚火;

沉而实大为实火;

洪数见左寸脉为心火;

见右寸为肺火;

见左关为肝火;

见右关为脾火;

见两尺为肾经命门之火;男子两尺洪大必遗精,阴火盛也。

脉弦细而数,按之益坚者,为少火气衰,而见肝肾真脉,水旺则其脉自平。

惟虚劳见此,为冰雪阴凌之象,最为剧候。

或反虚大数疾者,此食气之火,耗竭真阴,为虚阳飞越之兆,久病得此,百无一生。

惟暴脱无气者,犹可峻补以敛固之。大抵火证之脉,但有虚火,按之必空,断无实大之理。

然火郁中焦,恶寒战栗,亦有六脉匿小者,此火气郁伏灰烬,不得发光舒焰,反见寒胜之化矣。

热结胃口,咳吐结痰,亦有寸口滑实者。热遗下焦,淋浊溺痛,多有尺内洪者,皆胃中湿浊上逆下渗之候,与火无预。

火盛之脉,静取虽洪盛滑疾;中按则软阔不坚;重按则豁然中空。寻之脉见指旁,举指涩涩然,如轻刀刮竹之状,方是无形之火象。

若中宫有物阻碍,则关上屈曲而出。膈上有痰凝滞,则寸口屈曲而上,总谓之钩。如无阻碍,则无屈曲之象矣。

若洪盛而中按重按益实,指下累累如寻贯珠薏苡子状者,皆有形之湿热,蕴积于经脉之中,非火证也。

以上捃拾历代名医之言,以详火证形成之因与辨脉之法。熟读深思久而自得其要,实不可认为雕虫小技加以轻视之也。

今以仲景《伤寒杂病论》论火证治概要集其大成,与《水证论》遥相呼应对比发挥,以穷火证治疗之秘,质诸临床,谅不无小补也。

第一节火郁证治

一、病理:火邪蕴郁于胸膈之上,或下至胃之上脘。火郁则气结,气火交郁发而为病。

二、症状:火郁在于心胸,可见心烦胸窒,或者"心中结痛"。火郁之心烦,非同一般。古人称之谓"懊秾"。指烦郁特甚,坐卧不宁,使人难以忍耐,口不能述其状,手不能指其苦,乃是无可奈何的一种火郁症状。

三、治法:解郁清火

四、方药: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个,擘,香鼓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升,得吐者止后服。

五、方义:栀子气味苦寒,因其体轻走上,屈曲下行,清火宣热,善开火郁而治懊秾心烦;豆豉味苦气轻,擅宣热透表以解邪热之郁。两药相须相使,清中有宣,宣中有降,能使郁解烦清,气机通畅,则懊侬心烦,"身热不去"等证自然迎刃而解。

六、煎服法:本方应先煎栀子后内豆豉。先煎栀子取味苦而清上,后内豆豉取其气轻而扬,以尽轻灵透剔,解郁开结的作用。

方后注:"得吐者止后服",是药后火郁得宣,正气拒邪外出的反映。

七、加成法:此证兼见"少气"的,为火邪伤气,则加甘草补之;兼见呕吐的,为火邪动饮,则加生姜散之;如果兼见腹胀满的,但二便尚调,此为火邪下传至胃,胃气不和所致,不用大黄之泻,亦不用豆豉之宣,只用栀子清热除烦,另加姜炙厚朴?枳实利气消满则愈。

如果大病初愈,正气未复,劳作过早,动阳生热,使在经未了之邪热得逞而疾病复发。证见发热,心烦、眠食欠佳,此即"劳复"之证。治以栀豉汤原方加枳实三枚,炙,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如果因于饮食不节,内有宿食而腹满胀痛,脉滑苔黄者,可加大黄导滞下积以去食结;如果伤寒发热不退,邪气在表,误用下法清热,而身热不去,心微烦,而大便下利,可用栀子,干姜清上温下,寒热并用而不悖。

余在临床治儿科感冒发热烦啼,咳嗽不已,舌红脉数,用桑菊饮加生山栀3克,淡豆豉3克;湿温病周身疼痛,发热胸满心烦,舌苔白厚而腻,治用三仁汤加生山栀6克,淡豆豉6克;少阳病,胸满而烦,口苦不欲饮食,于小柴胡汤中加生山栀6克,淡豆鼓6克,这对清热解郁除烦,以治胸膈凝滞之火邪,不可不知。

第二节燎面证治

一、病理:"燎面"又称"面热"。(针经方云:”面热者,足阳明病。"(张氏医通)说:"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火上行,而独燎其面.。余细察此证,古人认为阳明胃火上走于面,其实而又与肺热往往相并,或时疫客于高巅相互为病。

二、症状:满面灼热如同火烤,面色缘缘正赤,有时可兼见面部既热且痒,每以饭后发作为明显,大便干燥,脉来滑数,舌红苔黄。

三、治法:清泻肺胃积热

四、方药:加味调胃承气汤

大黄、芒硝、炙甘草?黄连、水牛角、枇杷叶、黄芩。

  五、方义:调胃承气汤泻阳明实热;黄连?黄芩、水牛角?枇杷叶以清心肺之热,使火热之气不上燎于颜面则愈。如果服药有效而不除尽,可兼用普济消毒饮则愈。红苔黄。

第三节火邪脱发证治

一、病理:发为血余,而主于心,心主血脉,血润则发荣,血燥则发焦,焦则脱落。

二、症状:头皮苦痒,渗出脂溢,每晨起则枕巾落发成绺,日久可致斑秃。脉数舌红,伴有便秘心烦等证。

二、治法:清火凉血

四、方药: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五、方义:三黄泻心火以下行,则心之阴血得宁。血宁则能滋养毛发,而头皮不痒,脂液不渗而发亦不脱。

六、治验:

某饭店余某,男,42岁。患脂溢性脱发,每晨起则见枕席之上落发片片,因之头顶光秃而人亦苍老许多。

经人介绍,前来诊治。

余问曰:"头皮痒否?

答:甚痒。

问:头皮所出脂液味否?

答:以指甲揩而嗅之,似有臭味。切其脉数,视其舌绛,乃命侍诊学生书三黄泻心汤予服。

学生执笔不解用方之旨,三黄泻心汤能治脱发耶?

余晓之日:发名"血余",而主乎心,其人头皮甚痒,是为心火上炎,脂液味臭,乃火之味矣。脉数舌绛,非心火独旺而何?一火伤血,则血不荣发,反为焦灼之变,是以毛脆发脱而为病也。今用三黄泻心汤,皆苦寒之药,大能清心凉血,使心血能上荣于发,则发必不脱落。

患者服药三剂,大便作泻,小便黄甚,然头皮之痒立止,而发从此不脱。

第四节吐衄证治

一、病理:

火证吐衄之理,阳盛生火,火迫血阴而不藏于脉乃有吐衄之变。《金匮》所谓:心气不足,

吐血,衄血,心气不足,心之阴气不足也,阴不足则阳独盛,血为热迫妄行而作吐衄。

二、症状:

吐血?衄血,舌红面赤,心烦口渴,尿黄便干,脉数或洪大。

三、治法:

清热泻火,凉血坚阴

四、方药: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五、方义:

方中芩连清热降火,泻心经之热,则心血自宁;大黄苦泻,引血下行而不上涌。方名泻心,泻

心即泻火之义。

六、治验:

某医院耳鼻喉科医生侯某,突患鼻衄,势极凶猛,自用油纱条封堵不住,反从口腔溢出。脉

来数大,舌苔薄黄,证为阴气不足,火热有余。

为疏三黄泻心汤,服两剂衄止病愈。

第五节"火中"证治

一、病理:

七情过极,五志之火内发;或日嗜肥甘,纵情酒色,阴气先伤,阳气独盛。阳气化火,上

冲头目,使人昏倒,肢体不用,《内经》所谓"煎厥","薄厥"极相近似。

二、症状:

面色潮红,头目眩晕,神烦体躁,难以入寐,血压升高,卒倒无知,心神昏冒,筋骨不用。

小便赤短,大便秘结。脉来洪大,舌质红绛,苔黄而干。

四肢嵌塞血管病症,内脏出血症,脑溢血症。均能使人神志昏冒,半身不遂,手足不仁,不

用。临床观其脉证而大多属于"火中"范围,适当使用三黄泻心汤与黄连解毒汤,而能除掉血

中结热和"血栓","胆固醇"等致病因子,对比蛇毒等治法为优。

火动生风

病理:

阳气可化火,亦可动风。风为阳气之变化,其病可分"风阳上冒"与"旁走四肢"两种:

(一)风阳上冒:

头目眩晕,或突然昏倒,牙关紧闭,舌蹇难言,脉来弦数。

[治法]:风淫于内,治以甘凉;不可治风,惟宜清热。热清则阳潜,阳潜则风熄。然风从火出,其阴必伤,清热用苦寒,熄风用甘凉此为***。

[药用]黄连、黄芩、栀子、生地,丹皮、白芍、玉竹、羚羊角、钩藤、石决明等药。

[治验]:孟xx,女,68岁。患头晕手麻与肩背钓痛之证。大便干,小便黄赤,脉来洪大,

舌绛少苔。

辨证:脉大舌绛,阳气盛也;头晕手麻背痛风阳入络而上行也。阳化热而阴伤,则大便干而小便

黄赤也。

治当清热凉血,平息风阳:黄连6克、黄芩6克,白芍20克、阿胶l0克、生地10克、石决明30克。

患者服药后,头晕、手麻见轻。转方又加羚羊角粉0?9克,服药后背痛不发而愈。

(二)风阳旁走四肢:

四肢麻木,或半身不遂,手足拘挛;或手足弛缓无力,或下肢痿废不能步履。脉来弦细,

舌红、苔薄黄。

[治法]:风阳入络,惟宜补血清热,不可妄用香燥之药伤津助热。滋血则熄风,清热则血安。

然风从阳出,其阴必虚,所以补血养阴为治风阳入络之***。

[药用]:当归、生地、白芍、玉竹、丹皮、茜草、红花、钩藤、桑寄生、石斛等药。

[治验]:顾某,男,56岁。左手发麻,腿脚无力,具有中风先兆。屡服疏风活络的各种中

成药,并不见效,反有日趋见重之势。切其脉弦细小数,视其舌红而少苔。

辨证:脉来弦细,阴血虚也;手麻脚弱,肝肾之阴不足也。古人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

自灭”,乃用:当归15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桑寄生30克、川石斛30克、何首乌l2克、

鸡血藤30克。

此方共服15剂,则诸证大减,后改用养血熄风丸剂痊愈。

火动生火

[病理]:

火能灼炼津液,化生痰浊,可上迷心窍,外阻经络肢体,为害多端,不可穷尽。

(一)痰迷心窍:精神昏冒,人事不知,舌蹇难言,或终日嗜睡,或口角流涎,脉来滑数,

重则沉滞,舌苔厚腻。治当芳香开窍,清心豁痰。可先服安宫牛黄丸一丸用鲜竹沥水与鲜莱菔

汁混和成年杯水送服。经一小时许,而仍昏迷不醒,可再进苏合香丸与安官牛黄丸各一丸,仍

用鲜竹沥水正人匙送服。

汤剂可用凉膈散加犀角、菖蒲、郁金、莲子青心、竹沥、胆星、半夏水煎服。

(二)痰阻经络:痰涎较多,咳吐不尽,臂痛难于抬举,脉来滑利,舌苔厚腻。

治用茯苓30克、半夏20克、枳壳10克、风化硝10克(后下)另加鲜竹沥水三大匙,生姜汁

一匙。间服黄连解毒汤以治病本,以杜其生痰之源。

[治验]:冯某,男,58岁。患左臂疼痛,不能抬举。头晕欲吐,言语不清,大便较干,脉

来滑按之有力,舌苔黄腻。辨为痰火内阻,经络不利,并有胃气上逆之势。

治用:半夏20克、枳壳10克、茯苓30克、风化硝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竹沥水三

大匙,生姜汁一大匙。

此方服至三剂,痰涎大减大便畅通,言语清析,左臂痛止,能高举头上。

第六节火痞

一、病理:

此证为心火炎于上,不能下降于肾,火热邪气痞塞心下的一种病理变化,

二、症状:

此证见于(伤寒论),但仲景只提了一脉和一证,可谓简要之至。一脉,就是“关上浮”,关脉

是侯中焦病的,而浮脉泛指阳性之脉,关上见浮脉为阳,反映了中焦自有火热邪明并非实邪结聚。

三、治法:

治当清热消痞,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即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上药用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四、方义:

方中大黄苦寒,本为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之药;黄连苦寒,能清心胃热邪而厚肠胃。王晋三

曰:病有不因下而成者,君火亢盛,不得下交于阴而为痞。

按之虚者,非有形之痞,独用苦寒,便可泄却;如大黄泻营分之热,黄连泻气分之热,且大

黄攻坚破结之能,其泄痞之功即寓于泻热之内,故以大黄名其汤,以麻沸汤渍其须臾,去

滓,取其气不取其味,治虚痞不伤正气也。

吴谦曰:"痞鞭虚邪,而用大黄、黄连,能不起后人之疑耳?然仲景使人疑处,正是使人解

处,盖因后人未能细玩,不得其法,竟煎而与之,大悖其旨矣。观其以沸如麻之汤,渍大

黄,黄连,须臾绞去滓,仅得其无形之气,不重其有形之味,是取其气味俱薄,不大泻下,

虽曰攻痞,而用攻之妙,不可思议也"。

三黄泻心汤,为《汤液经》火剂门一张名方。相传《汤液经》是殷商时代的伊尹所著,后世医家

又将泻心汤称为"伊尹三黄泻心汤"。

《史记》载西汉太仓公淳于意。曾用此方治愈了"涌疝"之病。当时称此方名为"火齐汤"。

据我推想,《汤液经》设有各种治疗门类,如"火齐","水齐"(齐同剂)等等。"三黄泻心汤"很可

能是"火齐"门的代表方。太仓公从其治疔门类出发,而直呼其名为"火齐汤"这也未尝不可。

太仓公用"火齐汤"的治案,在《史记》上刊载颇详,很值得一观:“齐、郎中令‘循’病,众医皆

以为蹶,人中而刺之,臣诊之曰:涌疝也,令人不得前后溲。循曰:不得前后溲三日矣。臣意

饮以火齐汤,一次得前溲,再饮得大溲,三饮而疾愈矣,病得之内。所以知循病者,切其

脉时,左口气急,脉无脏气,右口脉大而数,数者中下热而涌…故曰涌疝。中下热,故溺赤也。”

据上脉证,太仓公采用火齐汤以泻火热之凝结,故尔取效。三黄泻心汤的方子传到东汉末年,

又为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所收。

仲景用其治心下气分的火热痞,即所谓,"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的火邪痞塞心下之证。但

是仲景用的是大黄、黄连,而缺少一味黄芩,所以叫"大黄黄连泻心汤"。

宋林亿等人校正《伤寒论》时,认为本方当有黄芩,系属脱落之误。然从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名

来看,林亿之说亦不足信。应该看到,心下痞"只是气分之病。未见"不得前后溲"的"涌疝"之

实证。这样,仲景别出心裁,在煎服法上避开了煎煮的常例,改用"麻沸汤"就是用翻滚的

开水,渍泡大黄,黄连两药服之。仲景的用意在于取两药的苦寒之气,以清心下火痞;而薄

两药苦寒之味,使其作用在中焦而又不泻下肠胃,其用思很是巧妙。

由此来看,张仲景在伊尹的基础上发展了三黄泻心汤的临床治疗,从某种意义讲,他补充了

"火齐汤"的治疗不逮。

此方用水煎服,或用滚汤渍服方法,一直保持到唐代。在孙思邈着的《千金要方》中,记录

了巴郡太守的"三黄圆",由汤剂而变为丸剂,也可以说这是三黄泻心汤的第三次变革。

巴郡太守三黄圆的大黄、黄连、黄芩剂量,并不固定,而是按照春、夏、秋、冬四时灵活

机动地而增减药味剂量。

例如:"春三月黄芩四两,大黄三两,黄连四两;夏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一两,黄连七两……。"此丸用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等证。这种以四时五

脏用药之法,在中医理论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到了宋朝,由王怀隐主编的大型医书《和剂局方》中,提到了"三黄圆,治丈夫妇人,三焦积

热之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

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痛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

下鲜血,小儿积热。"

由此可见,王怀隐在巴郡太守基础上,又发展了"三黄圆"清泻三焦的作用。宋代以后的治火热

诸方,皆可视为是三黄泻心汤的发展,从而也归纳出中医治疗火证以三黄泻心汤为其代表。

所以,我们研究火证的同时,对三黄泻心汤也必须有足够的认识以及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

与临床应用的各个方面而十分重要。

张仲景用四逆汤驱寒回阳作为治疗寒证的代表方由附子、干姜、甘草三味药组成;而又用三黄

汤泻火存阴作为治疗热证的代表方由大黄、黄连、黄芩也是三味药组成。一热一寒,阴阳之

道也。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故仲景上绍岐黄,

下逮百世,示人以补阳、保阴之法,又虑药味杂多,故两方皆用三药组成既少且精,易记

难忘,圣人之用心不亦远乎?

后世以来,如张景岳,冯楚瞻得扶阳之法而知名医坛;如刘河间,余师愚等人则以清热降火之

方驰名海内。然而温阳祛寒之法容易被人接受,而清火泻热之治,其理较难多为临床所摈弃,

因此,仲景泻火保阴之要妙,亦有逐渐失传之危。余不才祖述圣人阴平阳秘之寒,热两治之法,

可谓用心良苦。

第七节火狂

[病理]:

火盛阳亢,心胃积热,三焦不利,六府不通,阴不制阳,阳气亢奋,精神狂妄,肢体躁动。

[症状]:

此证脉来洪实有力,舌黄苔厚,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昼夜不眠,烦躁不安,或登高而

歌,弃衣而走,打人毁物,凶狠异常。

[治验]:

杨某,男,38岁。因与家人争吵,气恼之后,精神异常烦躁,坐立不安,怒目向人,握拳

欲击,六;七日不眠,反欲奔跑为快。切其脉洪大有力,舌苔厚黄,口味臭秽喷人,问其

家人,大便已七日未解。辨为心胃火盛,阳亢实证。治当泻心胃之实火,使阳热不亢,阴气

不竭,则病可愈。

方用:大黄10克,黄连I0克,黄芩10克,连服两剂,患者狂热未减,而大便未下。

病重药轻,将大黄剂量乃增至15克。服后大便泻下较多,患者顿觉神疲思睡,寐而打鼾,

两日后始醒,狂证如失。此证如有腹胀疼痛等证,可改用大、小承气汤。

第八节火痛

病理:

《内经》)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吴昆注日:"热甚则痛,热微则痒,疮则热灼之所致也。故

火燔肌肉,近则痛,远则痒,灼于心则烂而疮也,心为火故属焉。

然火燔致痛可分为二:一,火淫经络;二,火淫脏腑。

一、火淫经络

(一)头痛:

一般常见者,为少阳胆经之火上炎作痛,多在头之左右两侧疼痛,尤以夜晚为甚,兼见口苦

心烦,脉来弦数,舌质红绛,苔则薄黄。

治用龙胆泻肝汤,以清胆经火热则愈。

如果阳明胃经之火上炎头痛,多在前额发作,多见口渴思饮,脉来洪大,苔则黄干。

治用白虎汤如葛根14克,以清胃经气分之热则愈。

治验:门头沟一女青年患额头痛,兼见口噤难开,吃饭不能张口,如果强张,则两侧颊车酸

痛如绝。服药甚多弗效。切其脉则浮大而长。余曰:此证火邪客于阳明经络所致。

为疏:葛根15克、生石膏30克、玉竹15克、麦冬15克、丹皮10克、白芍l0克、钩藤12克。

服三剂则痛止,六剂则口能张开如常人,九剂则诸证皆愈。

(二)目赤:

少阳之脉,起于目眦,其支者,下胸中贯膈。少阳经中风,气壅而热,可见耳聋、目赤痛、

胸满而烦等证。邪在少阳,为年表半里之邪,当以小柴胡汤治疗,禁用汗下之药。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半夏、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服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义:柴、芩清胆经之郁热,则目痛赤可蠲;人参、炙草、大枣健脾杜微;半夏、生姜和胃

调中。

(三)牙痛:

阳明经脉行于牙齿,邪热客于经脉,则见牙齿疼痛,口渴、心烦?脉大、舌苔薄黄等证。

治用白虎汤加生地以清气血之热则愈。

(四)咽痛:

多为肺胃之火循经上炎所致。脉数而舌苔薄黄者,治用黄连解毒汤;如脉变数细主阴分已伤,

则用玄参20克,生地30克,青果10克,板兰根15克,生甘草10克,竹叶10克治之,慎用

苦寒之药。

二,火淫脏腑

(一)呕吐

[病理]:胃肠结热,大便秘结不通,火邪上逆作吐。

[症状]:食已即吐,吐势急迫难耐,大便秘结,小溲黄赤,心烦不寐,脉来滑数有力,舌红

绛而苔黄。

[治疗]:大黄甘草汤

[方药]:大黄四两,甘草一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方义]:大黄走而不守,泻热破结,荡涤肠胃,可使胃火下降;甘草和胃安中,载大黄以毕

其功,则呕吐自上。

如果火吐不大便秘结的,可用黄连10克,黄芩10克,生姜10克,党参6克,清火和胃,

降逆止呕,效果非凡。

(二)下利

[病理]:火热邪气,下灼肠阴,阴气不坚,为火所迫,发生下利。

[症状]:肌肤发热,下利脓血,或者黄白粘液,腹痛下坠,脉来滑数,舌红苔黄。

[治法]:两解表里火热

[方药]: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方义]:葛根气味辛凉,既能解肌退热,又能清宣肠胃,重用至八两以清表里之邪热;黄芩,

黄连苦寒坚阴,清热止利;加甘草扶中护正,以调诸药。

(中医药之"三黄",被现代医学奉为珍宝屡用而不疑:一,麻黄治喘;二、黄连治利;三、大黄治疸。此三药已划为西药领地之中。)

如果胆热下迫于肠,发生腹痛下利,红白粘液,下重难通,脉来弦数,舌苔薄黄。

[治法]:清胆腑邪热

[方药】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l2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方义]:黄芩苦寒、善清肝胆之火热;芍药酸苦能养肝胆之阴。两药相合,酸苦为阴,清火

坚阴,更能于土中伐木;甘草?大枣味甘补土,此乃,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义。

如果厥阴肝脏火热挟湿下利,其辨证特点有二:一是"热利下重.而有里急后重;二是。下利

欲饮水,津为热伤之候。

[治法]:清热燥湿,凉血疏肝

[方药]: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方义]:白头翁味苦性寒,擅清肠热而治毒利,且能疏达厥阴肝木之气;黄连、黄柏清热燥

湿,厚肠胃以上利;秦皮苦寒、能清肝胆及肠道湿热,凉血以坚阴。

此方亦治"产后下利虚极,于白头翁汤中加甘草?阿胶各二两。"阿胶救阴,甘草补中,且以

缓连、柏之苦寒也。

姜xx,男,17岁。入夏以来腹痛下利,日六七行,后重努责,下利急而排便不出,再三

努力,仅少许红液而已。口渴思饮,六脉弦滑而数,舌苔黄腻。此为厥阴下利、湿热内

蕴,肝不疏泄,如唐容川所云:"金木相沴、湿热相煎"之证。

为疏:白头翁12克,黄连,黄柏各9克、秦皮9克,滑石15克、白芍12克,枳壳6克,

桔梗6克。服二剂,大便次数减少,又服二剂,红色粘液不见,从此而愈。

(三)热厥

[病理]:

厥阴病,有正邪交争,阴阳消长的特点。如果阳热内盛而格阴于外,以致阴阳气不相顺接,

便可形成手足厥冷的"热厥"。热厥的特点是发热在前,手足厥冷在后。张仲景所谓的"热深

者,厥亦深;热微者,厥亦微。"

[症状]:

周身发热,手足厥冷,脉来滑大,口渴,指甲色红,而大便不秘。舌苔薄黄的,可用清热

和阳的白虎汤;如果大便秘结不通,腹满或痛,脉来沉迟有力,其舌苔黄厚而干的,可用通

腑泄实之法,如大柴胡汤,或小承气汤。大便畅通之后,则手足转温,其病可愈。

吕xx,男,48岁。初秋患感,体温高达39?8C,村中赤脚医注射"安乃净"退热药,旋退

旋升。四五日后,身热至40C,口渴能饮,手足却反厥冷,切其脉滑而大,舌绛苔黄,

辨为"热厥"书白虎汤原方,两剂而瘥。

小儿高烧,可续发抽风与手足厥冷之证,治法以清热疏邪为主,热退则诸证自解。反之则愈

治愈甚。

(四)温疟

[病理]:外感风寒之邪藏于内脏,至春夏阳气向外宣泄而始发。为伏气外出,寒蓄久而变热。

[症状]: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

[治法]甘寒除热,因势利导

[方药]: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炙,梗米二合,桂枝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义]:本方为白虎汤加桂枝。白虎汤清热生津止呕,加桂枝以治表邪之骨节疼烦。

本文来自:刘渡舟

推荐刘渡舟相关书籍: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更多独家的中医秘术,扫描保存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pif.com/qpzp/11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