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接触植物染,从感受到达把握

刚了解植物染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被它出自天然的色彩美打动。

不管你使用什么染材、浸染多久、经过怎样的媒染方式,染出的颜色虽不可控,但总不会太让你失望,甚至常常能带来意外之喜。

染得匀净有匀净的美,斑驳有斑驳的特别,只要是植物染,你大概知道出来的色彩不会太糟糕。何况有“向自然借取颜色”的意味,也顺理成章地为它笼罩上一层美妙的滤镜。

但随着接触植物染的深入,也有越来越多人不愿意满足于这种寄托于偶然的创作方式。他们开始尝试理解染材、控制染色过程中的诸多要素:面料、染液浓度、染色时长、水温、媒染剂,通过更精准的试色和实验,以便于更好地利用手头的材料,染出自己想要的颜色。

就像多年前的古人一样。

视线转向七百多年前的元末。

元朝时蒙古人统治中原,在更朝换代之际,十分重要的一步就是改易服色。元代一改历代承袭的官服颜色,以织金锦作为重要的贵族织物。同时依然在服饰用色和面料上强调等级,低等官员或平民近乎只能以苎布为服,衣着褐色。

基于此,平民在服饰颜色的有限框架内发挥想象力,探索染色的不同可能性,仅是一个褐色就发展出了几十种名称,丰富了服饰的色彩语言。在这个时代诞生的百科全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录了元人使用天然材料进行染色的方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染褐。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关于染色的片段

除此之外,还一套书诞生于元末明初,据传由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刘伯温所写,名为《多能鄙事》,与这本书的内容极为相似,其中染色亦是以染褐、染红为主,同时详细地介绍了媒染剂的使用和操作方法,以及各种过来人的尝试经验,内容精要、兼具细节,是一份非常实用、细致的传统染色工艺资料。

“染色法所用染料和助剂都是浙南土产或易得之物,故我们认为它具有浙南地方特色。书中没有提到许多常见的染料如红花、栀子、靛蓝,其原因之一固然与染色法的民间性有关,然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是一篇在广泛的民间染色工艺基础上进行实验的总结报告,其大部分内容是具有试验性、开创性和指导性的。”

“作者进行实验的目的在于总结旧工艺的定量关系、设计新工艺,而著录的目的则在于指导别人,所以作者在字里行间不但有直接的记载,而且有谆谆的教导,如在染‘小红’时须要‘浸半时许可提转六、七次,扭起,吹于风头令干,勿令日晒’。用皂矾时‘可作三次,切不可一次下了’等等。”

——赵丰《多能鄙事》染色法初探

把各种实用的生活技能称为“鄙事”,可见作者的自谦

借助染色,进入具体的时间与空间

自化学染大规模普及并取代传统染色后,今天的面料染色更依赖于定量的称量与计算,也更加可控。

全球化运输的便利性和物产流通的快捷性让人可以一键下单、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染色材料、再借助前人所书写的染色方法进行操作,或直接交由他人代染,更容易取得想要的颜色。

仇英《清明上河图》中的染练场景

但这不是七百年前的样子。

在那个物产丰富度被局限、受地域和时节制约、兼具考虑用色正当性的时代,平民染人在那一片受限的小天地里运用手中的材料探索色彩表达的可能,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在局限中触摸自由。

但“有限”有时也代表着丰富的信息。

比如从他们使用的染材里,你大概可以判断这个场景发生在什么地区、有什么对应的物产;从他们使用的染色工具和染出的色彩里,你可以看到这个染人的工作场景和规模,是御用染坊还是平民染事;你可以用他们使用的一种异域材料来为这场染事划定年代、依托他们对某一物种的称呼方式来找到语言的多元表达,甚至如果你更细心的话,可以通过不同典籍的对比,想象到古人是如何在印一块雕版时出了错,导致了后人理解的差误;而从一个过来人经验传导的讲述方式里,你大概也可以窥见他的专长、他的性格、他独特的工作方式、包括他一次次探索获得的教训和他说话的语气,这比染色配方表上的一串数字比例要更生动、有画面感。

染色的历史正是堆叠在这样一位位染人的探索之上,才慢慢有了厚度。这也是深入探索植物染色、而不只在门口张望的人才能获得的礼物。

而当我们对比元明两代染色差异的时候,也可以看到织物本身的变迁发展史。

比如元代棉纺织尚未普及,平民多衣着麻布,百官或贵族穿着丝或经过精细纺织的苎麻。因此《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或《多能鄙事》中的染色方法对应的面料对象也应多为麻或丝。而到了明代,黄道婆从海南学成归来,推广和普及棉纺织技术,大大改善了平民的穿着对象和穿着体验。因此明代的相关染色记载,其对应面料里一定也加进了棉。

这对今天服装面料有无数选择的我们看来或许算不得什么,但在那时绝对算得上巨变。

黄道婆纪念馆用茶染的棉

在崇尚的色彩上,元明也有显著的分野。

在两个朝代,皇家、百官、平民分别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都有格外的讲究,有“正色”、“禁色”,也有属于平民的颜色。从古籍出发探究“颜色不只是颜色”的时代,相信可以丰富你对历史、社会和平民生活的认知,而非身处于今天这个时代的“想当然”。

六日工坊,从想象到实践

因此在这次课程中,我们借助“回到元明”这样一个主题,依据《多能鄙事》及《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所提及的染色方法,不仅考究染材的确切定义范畴、发展历史,更力求从面料到染色方法、工序的贴近与还原,这可以帮我们探索和想象数百年前的古人,他们在染色时是怎样一幅生动具体的场景,他们在践行过程中有哪些思索、哪些我们都没料想到的实验精神和严谨的工艺态度。

此次工作坊,除了探究包含“小红”、“枣褐”在内的元明十二色的染练工艺之外,我们还会讲解比对一些大家更为耳熟能详的、讲述的工艺的著作,如明代的《天工开物》等,通过对比不同典籍中的染色方法来寻找它们的共性与差异,丰富对传统染色的认知和对操作经验的把握。

明孔府旧藏彩绣香色罗蟒袍

明孔府旧藏砖褐苎麻短衫

有了基础认知,才有了在框架中起舞的可能。

你不再只能用植物染作为结果不可控的理由,而能依托不同染材和媒染剂的特性,染出你想要的明度、深浅、和灰度。你不再只能听从偶然的声音,而能成为色彩的把握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懂得通过调整变量来抵达预期。你会知道构成红色的不一定只有红色,染出一种颜色的可能不止一种染材,知道染与媒染的顺序和因由,区分头汤和二汤的成分差别,知道套染和同浴需要考虑的注意事项。

你可以细化对染材本身的认知、知道如何找到适合的优质染材、以最佳的方式利用它们、发挥它们的优势,而不是因为它们的“可能并不贵”而轻易浪费它们。

滑动查看往期工坊内容

滑动查看往期工坊内容

此次工作坊由水色染坊王浩然老师亲自带领,他将在年11月15日~11月20日为期六天的工作坊里和我们一起探究中国传统而丰富的染练技术,包括:染小红、染枣褐、染椒褐、染明茶褐、染暗茶褐、染砖褐、用皂矾法、染白蒙丝布法、染铁骊布法等听起来颇有陌生感、又饱含历史地理信息的染练方式。

通过解读对传统染色有丰富记载的重要古代典籍,运用多种染料及染练方法来表现复杂而自由的民间染色手法,让学员对元明时期民间染练工艺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以此为基础,你也可以像《多能鄙事》中作者所写到的那样,寄托今天更为丰富的染材、以实践精神与严谨态度继续深入你自己的探索,像古人那样,善用和爱惜身边的材料、自由大胆地尝试和想象,但这一切自由的基础,都是谦逊的了解、减少预判、耐心尝试、向古人学习。

课程具体安排

上课时间:9:00-12:00(上午);14:00-17:00(下午)

染坊开放时间:9:00-20:00

容纳人数:16

日期

时间

内容安排

11月15日

星期一

9:00-12:00

讲授:元明时期天然染色法的解密

14:00-17:00

实践:面料的漂水与整练、染材识读与炮制

11月16日

星期二

9:00-12:00

实践:砖褐-江茶;枣褐-苏木

14:00-17:00

实践:明茶褐-黄栌;荆褐-荆叶

11月17日

星期三

9:00-12:00

实践:小红-苏木、槐米

14:00-17:00

实践:椒褐-苏木、皂斗

11月18日

星期四

9:00-12:00

实践:暗茶褐-黄栌、皂斗

14:00-17:00

实践:艾褐-荆叶、皂斗

11月19日

星期五

9:00-12:00

实践:皂巾-皂斗、黑豆、石榴皮

14:00-17:00

实践:青皂-五倍子、绿茶、秦皮、酒曲

11月20日

星期六

9:00-12:00

探索:染白蒙丝布法、染铁骊布法

14:00-17:00

课程总结

课程具体安排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内容一定只会比表格更多,不是更少。

导师:王浩然

南通艾蓝染色技艺传承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首批生态纺织品天然染专家委员、水色染坊主理人、古代纺织品独立学者、“吴蓝回家”染料植物保护公益项目的发起者。

多年来从事中国传统染织工艺研究和实践,主要参与编写植物染类书籍《恋恋植物染》(年度诚品书店设计类图书榜首)并示范了书中所有染色方法。从年开始投入天然染制作技艺的实践,从种植染料、炮制萃取到练染印整,从传统古法实践到天然染色创作都是亲自参与,成功恢复和推动了中国传统天然染制作技艺的传承与活化。

发起“吴蓝回家”染料植物保护公益项目

复育江苏野生蓼蓝、柘木、椑柿等染料植物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回家的种子”公益演讲染色活动

北京曹雪芹纪念馆分享蓼蓝与蓝染

昔蓝?惜蓝——日日使用的蓝染家品展

参与编写《恋恋植物染》

央视纪录片《寻找》中介绍“吴蓝回家”项目

MUJI“染:日常色”展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组委会、晓风书店演讲:恋恋植物染

首届草木染大会

深圳文博会两岸植物染艺术联展

北京国际设计周青云手工艺论坛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草木染专家委员会委员”

THE11THINTERNATIONALSHIBORISYMPOSIUM

“对话台湾蓝—本土境遇与全球展望”

BIENNALEOFNATURALDYES

蓝脉——两岸天然染色艺术联展(台北展)

设计上海?着色设计展及论坛

TITLE场地

黄道婆纪念馆,位于上海徐汇一隅的棉纺实践基地,专注染、织、绣,旨在以多元方式,展示、宣扬和传播黄道婆精神。

往昔王老师在黄道婆纪念馆蓝染课回顾

(点击标题阅读文章)

图片来源:水色染坊、黄道婆纪念馆、历史资料

文字作者:凌敏

-「时间」

年11月15日—11月20日

(9:00~17:00)

-「收费」

染坊学习费:RMB.00元

教材物料费:RMB.00元

额外需要实践物料费可在纪念馆内购买,食宿自理。

-「收款账号」

单位户名:上海越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银行账号:3105017230003386

开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虹口支行

支付宝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pif.com/qpyx/11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