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是人体的输布过滤系统。他一边连接的是水火能量系统,这是表;一边连接的是消化排泄系统,这是里。输布过滤系统,即厥阴与少阳,既不能算表,也不能算里,只好算半表半里。水火能量系统有皮肤、膀胱作为出口,消化排泄系统有肺和大肠作为出口,这两个系统的病可以汗,可以下,可以吐,快速把外邪排出体外。半表半里的病,没有这个有利条件,治疗方法上只能“和”。和,就是缓和,然后借助其他系统的出口慢慢把病邪外推。

厥阴与少阳病表现复杂,多见疑难杂症。临床上的经验是首先把病分阴阳,如果是阳证,且能排除太阳、阳明证,就按少阳论治;如果是阴证,且能排除少阴、太阴,均按厥阴论治。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麻黄升麻汤主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 知母一两 黄芩一两半 桂枝二两 白术一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三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人参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以上两个方子的共同点是寒热错杂。本来是寒,结果又吐又拉稀,把津液都给耗光了,也就产生了虚热。如果主要是表证无汗,伴有咽喉溃烂而肠中虚寒下利等寒热错杂的现象,用麻黄升麻汤。升麻的主要作用,是升阳散毒,恢复表阳。麻黄、桂枝解表,知母、黄芩清里热,白术、甘草温补中气。如果没有表证,食物入口即吐,说明胃里虚火极盛,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黄芩、黄连先把胃火清掉,但是病人本来是寒,清火的药更加重寒气,所以配以干姜、人参温中生津。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其人虚极者,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主之。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方

白头翁二两 甘草二两 阿胶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

热利大便很臭,通常是痢疾、急性肠炎。白头翁止腹痛,同时能去热。秦皮药性苦寒,有止涩的功能。黄连、黄柏清热。病人下利时间长了,津液损耗,身体虚弱,加阿胶、甘草滋阴。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出者愈。

本来是里寒,才会下利清谷,汗出而厥。里寒外热,表示有虚热。通脉,就是通行上下、内外。通脉四逆汤和四逆汤的区别,病人的脉都是微细的,四逆汤的病人手脚冰冷,通脉四逆汤的病人手脚是热的,但是脉都快没了。通脉四逆汤的方药和四逆汤是相同的,只是加大了附子、干姜的用量。

伤寒,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主之。

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方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木通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劈) 人参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方

吴茱萸二升 生姜半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木通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劈)   

右十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汤这个处方还是桂枝汤的加减,增加了当归、细辛、木通。荣卫不和,桂枝汤来解决。因为体内有寒,用当归、细辛温中补血,木通利诸经寒热不通之气。

病人伤寒外感以后,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实际上是心脏极度的衰竭了,心脏的血液没办法运行到四肢的末梢。当归四逆汤来解决荣卫不和的表证,加人参、附子温中救逆。

内有久寒,讲的是肝太寒了,引起的胃的功能不正常,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吴茱萸可以降肝、胃之寒,寒必然有水,所以加生姜来利水。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吴茱萸汤的主证是胃寒呕酸。胃寒的原因是肝太寒了,肝寒了影响到胃,让胃变寒了,所以大部份临床上看到吴茱萸汤证的时候,都是酒客病,喝酒喝多了,还有肝硬化的病人、慢性肝炎的、胃下垂的等等。治疗肝病、肠胃病的时候,常常用到吴茱萸汤。吴茱萸温肝,但是不补中,所以吴茱萸汤加入人参来补中。生姜大枣温补脾胃。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桂枝二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手脚冰冷就是进入厥阴证。心下悸,胃的功能下降,胃不能吸收水份,这时候水跑到胃里面,水停在中间,就是水饮,表现为动悸。遇到这种情况,要先治水,利中焦的水最好的药就是茯苓。水排掉了后,再治手脚冰冷。来不及治的话,水跑到小肠里面,小肠是火,水火不容,就会变成下利。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赤小豆

右二味,各等分,异捣筛,合纳臼中,更治之,别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一钱匙,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也。

什么叫乍紧?有的时候紧,有的时候不紧。病人手脚冰冷的时候,摸到脉应该是微细的,代表虚掉了。但这里反而是脉紧。紧代表有东西堵到了,这是寒实,邪结在胸中。一定要确定有东西才会采吐法。没有东西,病人会虚烦,虚烦的脉就不会紧。

瓜蒂现在药房买不到,到瓜田里面找最甜最香的瓜,这瓜的蒂最苦,把蒂剪下来,再加赤小豆,这两味磨成粉,拿豆豉约五钱,先把豆豉煮汁,汁和散一起吃下去。瓜蒂散平常很少用。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去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虫闻到酸则静,本来虫都在动,一吃到酸的就静下来了;得辛则服,虫吃到很辛辣的东西就乖了;得苦则泄,吃到苦的就往下走,苦就是中药消炎的药。鸟梅丸就是从这三个角度来设计去虫的。

乌梅先泡醋泡一个晚上,再用米去蒸,蒸熟后把米跟乌梅捣在一起,和蜜。细辛辣的很,干姜也很辣,蜀椒就是巴椒,也是辛辣的。黄连、黄柏是苦的攻下。炮附、桂枝、干姜是热的,让肠胃热起来。病人有虫在里面,一定是肠胃虚寒的,把肠胃的环境改变了,虫就活不下去了。

乌梅丸也治疗产长时间下利。这里的久利指的是寒利。有时候寒到大便带脓血,这时候用黄连,黄柏消炎;用干姜、细辛、炮附、桂枝温脏;乌梅酸敛,也有助于止泻。

最后总结下厥阴病。少阴为君火,是体内能量的来源。厥阴为相火,是能量的传输通道。厥为逆冷,是能量不能输布到体内某些地方产生的现象。能量传输不畅产生的几种后果:

一是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用麻黄升麻汤;胃中虚火,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上寒下热,用白头翁汤或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里寒外热,用通脉四逆汤。

二是四肢逆冷。四肢是身体的末端,最易逆冷。外感风寒后,四肢逆冷更加明显,用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如果厥阴病时间长了,大概率会有脏寒,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

三是内脏逆寒,内脏都缺乏能量了。脏寒导致痰郁胸膈,用瓜蒂散;脏寒导致水停,用茯苓甘草汤;脏寒导致干呕、呕酸、吐涎沫,用吴茱萸汤;脏寒导致体内出现寄生虫,用乌梅丸。

陶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pif.com/qpsy/11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