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不点妈

图片

来自网络,请作者与本号联系,以奉稿酬

儿童成长观察类综艺《不要小看我》一开播就引发热议,其中被讨论最多的是一位90后妈妈。

这位28岁的妈妈坦言自己是“完美主义者”,孩子当天的作业必须%完成。

有一次,女儿的背诵作业耗到凌晨1点还背不下来,她索性采取了极端做法,女儿每背错一次,她就扇自己一耳光。

网友给这种教育方式起了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内疚式教育。

情感勒索之内疚式教育

节目一播出,“父母的内疚式教育对孩子影响有多大”就上了热搜,很多网友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令人窒息。

虽然“内疚式教育”是因为这档节目出圈,但这种教育方式早就存在。

“我牺牲这么多,还不是为了你!”

“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给你提供更好的条件。”

“这么不听话,对得起我吗?”

妈妈说类似这样的话,是在用负罪感来控制孩子,也就是内疚式教育。

朱雨辰妈妈就是内疚式教育的典型人物。

在某综艺中,朱雨辰妈妈讲述了她和儿子因为鸡毛菜吵架的故事。

北京的冬天异常寒冷,她仍然坚持出门,只为买一把鸡毛菜。吃饭时,她说:“你看看妈妈,选鸡毛菜手都裂口了。”

朱雨辰把筷子一放立马不吃了,后来他说:“那鸡毛菜我哪舍得吃。”

来自妈妈极富控制欲的爱,让朱雨辰喘不过气。他也曾反抗过,但妈妈反驳:“我把自己都给了你,你怎么能不听我的?”

内疚式教育是一种情感勒索,其本质是实现对孩子的控制。

心理学家表示:“父母滥用激发儿童内疚情绪的行为,会导致儿童内疚情绪体验频繁,处于负向的压抑状态。”

所有情感勒索的本质,都是实现对孩子的控制

美国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书中写道:当一个人陷入失控的情绪状态,渴望让另一个人服从自己的意愿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忽视“双赢”的策略。

这些策略在希望控制孩子的父母那很常见,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比如“表演悲情”:妈妈要是哪天死了,你就没有妈妈了;

比如“金钱交易”:只要你把作业完成,你想要什么妈妈都给你买;

比如“冷暴力”:对孩子横眉冷眼,不发一言;

比如“威胁恐吓”:作业写不完,不准吃饭……

这些情感勒索的手段和内疚式教育一样,都是激发孩子的恐惧、内疚、罪恶感和责任感,试图影响和改变孩子。

香港作家马家辉在综艺《圆桌派》中提到自己的一段童年经历:父亲买回来一个芒果,他只分到很小的一块。之后一段时间,他省下零花钱自己买了一个芒果,趁着家人睡去,跑到厨房享用。不巧,这行为被父亲发现了,父亲怒斥他太自私,不懂与家人分享。

父亲后来屡次提及此事,使马家辉从小便对享用美食产生负罪感。对于他而言,美食不是“享受”,而是“羞耻”。

不控制孩子,如何让他听话?

如果孩子不听话,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虽然不能用情感勒索的方式来让孩子听话,但父母可以用一些小套路。

孙俪的两个孩子不喜欢刷牙,她并没有威逼利诱,而是放了一部名为《高糖陷阱》的纪录片,用一个个真实案例,来说明不好好刷牙的后果。从那以后,他们刷牙都非常仔细。

小鱼儿因为无法带走心爱的玩具发脾气时,胡可说:“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现在拿不回家你心里有点难过,但这是规则……”

“我知道”三个字,代表着接纳,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孙俪的“利用权威法”和胡可的“共情法”,都可以达到让孩子乖乖听话的目的!

父母的一些“极端”做法,或许短时间内对孩子有效,但长期来看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用尊重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的教育方式,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pif.com/qpjb/9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