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氨肽口服液 http://m.39.net/pf/a_6991707.html
湿邪侵犯人体之后,能阻塞气机,潴留成水,病难速愈。涨知识......

治湿十法

“湿”是一种重浊粘腻的邪气,为导致湿证发生的致病因子,侵犯人体之后,能阻塞气机,潴留成水,病难速愈。

湿有内外之分:

所谓外湿,每因机体正气不足,久处低湿,或淋雨渍水,正不胜邪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头胀如裹,声音重浊,面浮肢肿,身重疼痛等,多属肌表经络之病;

湿自生者,多由过嗜生冷,恣啖酒酪,脾阳失运所致。症见胸闷腹满,呕恶黄疸,泄痢淋浊,足跗浮肿等,多为脏腑之病。湿邪致病范围广泛,多与其他病邪结合而致病,如风湿、寒湿、湿热、湿温、湿痰等多种疾患,所有这些,在临床上都是有证可凭的。

关于湿证的治法,总以审证求因为本。古人强调临证当辨别病位的上下内外,病情的寒热虚实,还应审察脏腑气血之所属。故湿邪在上在外者,宜微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则宜温阳化气以行之,或甘淡渗湿以利之;湿从寒化,宜温燥;湿从热化,则用清利;水湿壅实,可攻逐;体虚受湿,当扶正。

湿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人身之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故水病与肺脾肾有密切联系。所以治疗上,健脾则能化湿,使水有制;温肾则能行水,并使水能化气;宣肺则水道通调。可见古人对湿证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我们应从中吸取精华。笔者根据临床实践,常用之施治方法,举其要者,可归纳如下十法。

一、宜散表湿法

这是用于外湿的主要治疗法则,湿邪在表,宜从微汗而解,忌大汗,否则湿邪不尽,反致伤阳耗阴。常用的方剂有羌活胜湿汤等。其中大多是风药,因风能胜湿,风药既能散邪又有燥湿的作用。常用的药物有桂枝、羌活、独活、防风、桑枝、忍冬藤、苍术、荆芥、梅花入骨丹、络石藤等。

二、芳香化浊法

本法主要是采用一些芳香辛燥之品,宣散辟秽,醒脾和中,以达到利湿的目的。不论内湿外湿,只要有湿阻中焦的症状如脘腹胀满,纳呆口粘,恶心呕吐,身重嗜卧,便泄溲少,口淡不渴,舌苔白腻或滑润,脉濡或滑就可以应用。芳化一法,在暑夏季节应用尤广,因暑必挟湿,随证加减,如六一散、藿香、佩兰、荷叶之类,治疗暑湿之证,亦每获良效。

三、燥湿化痰法

这是治疗痰湿应用最广的一种法则。常用的方剂如二陈汤之类。常用药物如半夏、陈皮、茯苓、白术、制南星、甘草等。

四、温化痰饮法

痰饮病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脾胃阳虚不能运化水湿之故,所以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病脉证治篇》指出痰饮病的治疗原则,“当以温药和之”。常用方剂如苓桂术甘汤等。常用药物如桂枝、茯苓、制南星、陈皮、半夏、白术之类。

五、宣肺理气法

本法主要用于水肿病的急性阶段(阳水),《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的“开鬼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篇》中的“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所有这些都是指这一法则而言,其机制是应用发汗的方法来宣通肺气,调理皮肤腠理开合机能,使潴留于上部的水,从汗液排泄,以达到利湿消肿的目的。常用的方剂有越婢汤或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常用的药物如麻黄、益母草、杏仁、石膏、连翘、冬瓜皮、广桔皮、姜皮、鱼腥草之类。

六、温阳利湿法

这是治疗慢性水肿病的基本法则之一,主要用于中阳不振,脾虚失运及肾阳式微,命门火衰所致的浮肿。因此,必需应用壮肾阳,补命火,振脾阳,健运化,双补脾肾,利水消肿的方药。常用方剂有实脾饮、五味异功散、真武汤、金匮肾气丸之类。常用药物如肉桂、干姜、白术、茯苓、党参、淮山药、泽泻、陈皮等。

七、清热利湿法

因湿热所致的病证很多,如黄疸,下痢,带下,湿疮等等。应当指出,黄疸一证,有阳黄和阴黄之分,虽均有湿,但必挟有它因而能成黄疸,如湿热为阳黄,寒湿为阴黄。临证时必须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给予不同的清热利湿的方法。常用方剂如茵陈蒿汤、白头翁汤、八正散、甘露消毒丹、二妙散等。常用的药物有茵陈、滑石、黄柏、栀子、白头翁、秦皮、川连、木通、车前子、茯苓、黄疸草、地耳草、苍术、鸡冠花、椿根白皮等。

八、补土生火法

本法主要用于过食生冷或寒湿之邪损伤脾阳,所致之寒湿泄泻,临床证见腹胀肠鸣,腹痛喜按,苔白不渴,大便溏泄,呈稀水样。这种腹泻与肾亦有密切关系。治疗时以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为主;如有肾阳不足,还应酌加温肾止泻之品。常用方剂如理中汤之类。常用药物有干姜、附子、白术、苓、金樱肉、煨诃子肉、煨肉蔻等。

九、蠲痹通络法

一般多用于风寒湿三气侵袭而成痹症。常用方剂有蠲痹汤,独活寄生汤等。常用药物如羌活、独活、秦艽、桑寄生、细辛、桂枝、威灵仙、制川乌、制草乌等。对于风寒湿痹痛,每兼配伍养血活血药物,如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等同用,是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十、辛开淡渗法

这是治疗湿温病最常用的法则,一般用在湿温初期。湿温之邪,逗留三焦气分,热为湿遏,则身热不扬;湿热相搏于经络,则身重困倦,午后身热;湿阻气机,则胸闷不饥,舌白脉濡;湿热郁蒸,则面色淡黄,此湿热邪在气分之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只宜辛开淡渗之法,以清热利湿,使湿热两解。常用方剂有三仁汤等。常用药物如薏米、滑石、通草、杏仁、竹叶、厚朴、白蔻、连翘、茯苓之类。

上述十法,在一般治疗湿病处方中尚须酌情选用健脾理气之品,以兼顾正气,可促进其他药物吸收,有助于发挥更大作用,在组方时不可不加注意。其他如三焦气机阻滞则水道失调,膀胱不利则小便不通,须畅三焦之机,化膀胱之气,均可使水湿之邪有去路。故在临证时必须联系脏腑,又是一个关键所在。

特别提示: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pif.com/qpjb/11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