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记方剂19清脏腑热芍药汤黄芩汤
本节课所涉及的三个方剂都是治疗热性泻痢的常用方,学好本节,有利于我们今后对于类似疾病的诊治。 芍药汤:黄连、黄芩、大黄、当归、芍药、槟榔、木香、甘草、肉桂 简介:出自金元四大家之首刘完素的《刘河间医学六书·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刘根据《黄帝内经》的“溲而便血,气行血止”的精神,提出“泻而便脓血,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治疗原则,从而创立此方,用于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者,其脉弦数,舌苔黄腻。 1)巧记法: 秦香莲当官,大吵要郎(黄芩、木香、黄连、当归、官桂、大黄、甘草、芍药、槟榔) 2)汤头歌诀:芍药芩连与锦纹桂甘槟木及归身别名导气除甘桂枳壳加之效若神; 3)方解记忆法:本方是应用刘完素行血调气治疗湿热痢疾的医学思想的代表方。方中应对湿热,用三黄泻心汤(黄连、黄芩、大黄);行血用芍药、当归;调气用槟榔、木香;最后用甘草和之,比较特殊的是还有一味肉桂。肉桂,药性辛热,少量用在此方,配在一众苦寒药中是为反佐,可防止苦寒伤中与冰伏湿热之邪(可参考泻黄散中防风的用法),此为一也。此外,它与行气调血诸药搭配,从气的角度说可以温阳化气,从血的角度说可以活血通络,此为二也。最为关键的是古籍药典早有记载肉桂可主泻痢,现代研究也表明其内含的肉桂油对多种的细菌、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其中包括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这才是肉桂应用在此处的特异性。 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 简介:此为《伤寒论》的一首经方,本科大纲并没有做要求,它与芍药汤的比较才是重点。 1)巧记法:略 2)汤头歌诀: 黄芩汤用甘芍并二阳合利枣加烹此方遂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再加生姜与半夏前症皆呕此能平单用芍药与甘草散逆止痛能和营; 3)方解记忆法: 同样用于热性下利,本方与后世的芍药汤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方用单味黄芩清热,芍药汤拓展为三黄;本方用芍药、大枣育阴养血,芍药汤用芍药、当归;最后它们都用甘草调和诸药,并与芍药组成芍药甘草汤治疗腹痛。二者不同点在于本方所治的热性下利以少阳热为主,体现在口苦、发热、腹痛等症状;而芍药汤的下利是典型的湿热痢疾,其病情更加严重复杂,症状多了里急后重、大便脓血,所以需要加入更多的调气、行血、燥湿之品。可见,从黄芩汤到芍药汤,中医得到了继承与发展。 白头翁汤:黄连、黃柏、白头翁、秦皮 简介:是《伤寒论》厥阴病篇,治疗热毒痢疾的代表方。它所治之泻痢比芍药汤证还要严重----热毒已陷入血分,在清热解毒燥湿的同时必须凉血才可止痢。所以,芍药汤主治湿热并重、气血不和之痢疾,下痢赤白相兼;白头翁汤主治热重于湿、热毒深陷血分之痢疾,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这是二者在病机和症状上的区别。 1)巧记法: 白头翁擒二黄(白头翁、秦皮、黄连、黃柏) 2)汤头歌诀: 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3)方解记忆法: 方中,白头翁清热解毒更能入血分来凉血止痢;黄连、黃柏清热燥湿;秦皮即可辅助二黄清热以治本;又具收涩之性,以止泻痢,治标。 四味药,看似简单,但重点难点在于为何此方要用黃柏而不是黄芩。这里留作大家思考与讨论。 本文章原创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pif.com/qpzp/6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