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青春痘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金匮要略》十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要点:常用的排脓方药,在肠痈那篇里头有排脓散、排脓汤,大黄牡丹皮汤也排脓,冬瓜子排脓。咱们平时用的桔梗、贝母、生薏仁,都是排痰、排脓的。、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要点:支饮在痰饮中是最重的,也是饮家,支饮也是饮,饮的重证,不像一般有水饮那样吐完了就渴,它开始也渴一点,渴完了他就不渴了。、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要点:由于发汗太过,这个热没退,脉还是数。这个“数”是一个客热,不是胃热,因为它不能消谷。胃反倒由于汗出得太多而虚,虚极生冷,不光胃虚,胃虚则客气就乘之入胃,这指的是饮、水饮,水饮性寒嘛!胃中虚,冷凑之,所以他说“胃中虚冷”。那么胃虚有饮他就吐。、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要点:根本以前就是上有寒,医生以为是实而下之,更使其寒,下而虚其胃,寒盛虚也盛,虚更使其寒。所以,脉还是更弦。可是胃虚了,所以说“弦者为虚”。管它叫虚,其实是寒。、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要点:发汗太过,阳气虚,脉应之微。微者无气,无气则精气虚,血液也虚。先是营气虚,营气虚血液不足。血不足,胸中血少,所以胸中冷。血的作用,血不到四肢则手脚就凉,胸中血少,胸中也冷。这解释“阳微膈气虚”的道理。当然,胸中冷、胃寒,也要吐。、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要点:“胃反”搁到现在是胃下垂之类,胃下垂厉害的,几天要吐一回,吃了东西在胃里头消化不良。这是胃筋驰纵所以下垂,它运转的功能都不够。吃的东西都停着,停到一个相当程度,就要吐了。古人叫做胃反,厉害的早上吃晚上吐,晚上吃早上吐,也有几天吐的。要是脉太紧,邪太盛而正已虚,这个就难治。、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要点:中医治病顺势利导很重要,就是适应生理的机能,这是根据辨证留下的规律。、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要点:这个腹满不是虚满。腹满在少腹。如果大便不利,腹满是拒按;要是小便不利,这个他没详细说。《伤寒论》有说。、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方(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要点:吴茱萸汤一方面治标,治其水气上冲这个呕,用吴茱萸、生姜;一方面胃老虚,还是停水,所以从根本上恢复胃,他用人参、大枣。、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方见上要点:吴茱萸是个大温性药,利于虚寒,不利于实热。临床上考虑这个人有热,尤其实热,吴茱萸小心慎用。虚寒的,无论是头痛、头晕、吐涎沫,以至于胃疼但是有呕,都可以用,都好使。、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方(方复27)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要点:半夏泻心汤常用,甘草是三两,我们再多搁,就是甘草泻心汤,搁四两,也可多搁到五、六两,五、六两现在说就是五、六钱。去干姜加生姜就是生姜泻心汤。这三个方子在治疗上差不多,全治呕而心下痞和下利。看看《伤寒论》对照一下。甘草泻心汤讲过,狐惑病中它治“蚀于喉者,甘草泻心汤主之”,甘草加量,能够治口疮。不加量甘草就不行。寒热错综之证,药可以寒热错综来用,一点无误。方子又有黄芩、黄连苦寒药,又有干姜、半夏辛温燥药。这样配伍,因为病就是寒热错综的。既上边有热,下边的确有寒,水气在肠鸣里流走,就是虚寒嘛。心下痞有两层关系,一方面是胃气虚,心下痞硬,是人参证,方中有人参;另一方面,是黄芩、黄连的心下痞,是泻心汤证。、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方)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二十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要点:黄芩汤治太阳少阳合并下利,既有太阳病的发热、头疼,也有少阳病的口苦、咽干,它是治热利的。(黄芩汤:黄芩、甘草、芍药、大枣)。芍药对下利起作用,古人说它是收敛药,是从这儿看出来的。其实芍药不是收敛药,芍药解热、解热治腹痛。腹痛下利有热,可用黄芩汤。同时又有呕,可加半夏、生姜。、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小半夏汤方(方99)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要点:治呕有半夏、生姜这一类的方药,专治水饮类的呕,不是水饮的呕没效。、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猪苓散方(方)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要点:遇到水饮这种呕吐,呕吐完了再渴,渴他要喝水,他往返不好,往返复作,这时候你得想彻底的治疗方法,得用止渴利水的法子,那么猪苓散是一个例子,后头茯苓泽泻汤也是此类治法,比猪苓散更常用。、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四逆汤方(方复28)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半甘草?(炙草)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要点:这些症状是相互矛盾的:要是一般水饮那种呕,小便不应该利;要是真正虚寒,也不应该有热。有热是危笃之证,虚寒内盛,那么有点阳气它浮于外,这是最不好了,所以是最难治的一个病,也只有用四逆汤温中救逆这一法。四逆汤主要是温中,温就是温胃,胃气恢复一点,人的生命还可以望其生,否则没有其他的办法。现在见着脉微、肢厥,就用独参汤,这害人!虚寒危证寒性药一点也不能用,人参是微寒,哪能用呀。就得温中,恢复胃的机能,胃气一败就死了,恢复一分胃气,就能够保持一分生机。、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方(方复29)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要点:“呕”是多种多样的,也有小柴胡汤,半表半里有热、心烦喜呕的这种呕。这种的呕绝对有烦、热烦;那么四逆汤的呕,也不是一般的呕,是阴寒内盛,就是咱们说的里阴寒证,有上吐下泻,不是大便泻,而是小便失溲,这是机能陈衰;那么也有水饮的呕,前面讲的几个都是的。、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大半夏汤方(方)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要点:胃反,如果呕吐厉害,有胃虚,大半夏汤治胃反呕吐,但并不是专治胃反的法子。甘药不用甘草、大枣,用蜜,很有道理。蜜不像甘草、大枣,甘草、大枣壅腻。另外,他呕,呕不用甘药,所以不可服建中嘛。脾胃虚不用甘药又不行。蜜虽是甘药,但有些润,不是往上壅。所以用蜜。这个用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假设需要用甘药来安中补胃,配合人参,你不要搁些甘壅的药,像甘草、大枣,虽对胃有好处,但都壅腻,饴糖更不行。那蜜是可以的。、食己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外台》方又治吐水。大黄甘草汤方(方)大黄?四两甘草一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要点:谷道不通,大便不通,而且有热,热往上壅,所以一吃东西,热壅于上,所以吃完就吐。这用大黄甘草汤。、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茯苓泽泻汤方?《外台》云:治渴脉绝,胃反吐食方。有小麦一升(方)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要点:茯苓泽泻汤的用药有五苓散的意思,桂枝、白术、泽泻、茯苓,虽然没有猪苓,但它本身就治渴,一方面治渴,一方面利尿。他不渴了,把这水也祛了,就不再继续停水了,病当然就好了。同时停水就是因为胃不好,他又搁些温中健胃的药,搁白术、甘草、生姜就是这意思。所以这个方子也是常用的方子,我们不但治胃反,治一般的胃病,呕而渴,这个方子也可以用。同时你看这个方子的药物,也治头晕,因为有大量的泽泻、茯苓。茯苓泽泻汤跟用猪苓散是一样的,不过这个方证比猪苓散厉害,吐的也不像猪苓散那么轻,茯苓泽泻汤吐得较重,所以用药也较重。茯苓泽泻汤,跟我们常用的茯苓饮,这类的方子来治胃反,都挺好,也就是对胃下垂、呕吐,或者现在西医所说的胃肌驰缓、胃扩张这种隔些时候就要吐的病。、吐后,渴欲饮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文蛤汤方(方)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要点:本条应该是文蛤散。应该有错漏,与《伤寒论》五苓散条对照。、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半夏干姜散方(方)半夏干姜?各等分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要点:半夏干姜散也表现吐涎沫,这个吐涎沫与吴茱萸汤吐涎沫类似,但是半夏干姜散证没有脑袋疼,没有头晕。吐涎沫也说明胃寒有饮,理中汤也吐涎沫、吴茱萸汤也吐涎沫,这都是胃寒、胃虚寒,半夏干姜散把生姜换成干姜,也是这个道理,他胃里头不但有饮而且寒,所以用半夏干姜散。但是这几个方子有分别:理中汤有人参,不但寒还有虚,所以吐涎沫,同时有心下痞鞭;吴茱萸汤也吐涎沫,也有人参,但又影响脑袋,头痛、头晕。所以这几个方子单就一个症候相似,但整个症候就不相似了。注意:本方用浆水煮服。、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生姜半夏汤方(方)半夏?半斤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纳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夜一服。止,停后服。要点:心中烦闷,简直说不出来的那种难受,整个心都那样子,所以他用生姜半夏汤。我们要注意,要是胃特别不舒服,就是恶心的厉害,生姜非多搁不可!、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橘皮汤方(方)橘皮?四两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要点:气往上逆也阻碍气机,气机受阻也手足厥冷,就是胃气不行,也影响手足厥冷。不搁半夏,搁橘皮行气,气一畅,厥逆也就好了,哕也就好了。、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橘皮竹茹汤方(方)橘皮?二升竹茹?二升人参?一两甘草?五两生姜?半斤大枣三十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要点:橘皮有健胃作用,胃不好、食欲不振,用橘皮比较好。同时,哕古人都认为是虚,那么胃虚可以用二斤橘皮,可见橘皮没害处。临床常见的心下逆满、打嗝,但是,不是旋覆代赭石汤证(旋覆花3人参2生姜5代赭石1半夏0.5L炙甘草3大枣12),大概都是橘皮汤证。这种哕是哕逆连连,由于胃虚气逆,胃本来是纳气,气应往下走,可是它往上,是胃虚,不纳气。一方面用行气下气药:橘皮、竹茹、生姜降逆治哕。同时用健胃药:人参、甘草、大枣温性药。(四)下利、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要点:“六腑气绝于外”的话,就是无以温体表。凡是阳虚都是上边,寒就从下往上逆迫,就上气(呕逆、哕)。手足寒、脚缩是连在一起的,就是手足逆冷,蜷卧,弯着腿,冷的厉害。“五脏气绝于内”的话,就无以守阴液,所以“利不禁”。利更甚,影响到形衰,以至于手足不仁,手足不用。这一段在下利差不多是个总纲。、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要点:“虽发热不死”,虽然脉数还发热,但是脉数与脉微弱一同出现,邪气已衰,微弱的时间不会久的,所以他不至于死。古人说,奇恒痢(《医学实在易》卷三)就有,发热不止者死,疼痛不止者死,不能吃东西的死。、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要点:这是虚脱的样子,无脉是心脏衰绝。病可以好可以坏,得赶紧灸之。如果胃复,手足温可以好。要是不温,脉也不还,胃气已败,而再微喘,是气脱于上,非死不可。、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要点:热利,脉微弱,是好现象。虽然他渴,还是有热,但所反映的脉证,都是邪气衰的反应,所以病就要好了。、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要点:下利脉数,还紧,这个紧是实,既有热,邪也实,这为未解,痢疾就往前进展了。、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要点:热由下利而解。这是指热利,阴寒下利就没有(今自愈)这个事。所以这一段的解释要注意,与上面那段解释不一样。要是不解,正因为有热,一定要变痢疾,必清脓血。这种临床常看见,有的时候是先腹泻,过两天变成痢疾。、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要点:无论是脉紧、脉弦,这种下利都比较重,一般都是发烧没有汗。假设身上有微热,再自汗出,大概病都要好了,这是表和了,由表解了。痢疾,开始没有汗,有时候得用发汗剂,用葛根汤。但没有表证,不要用解表药。、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要点:水谷不别的多,都是水泻,“当利其小便”,就可以好。后面也有不利小便的治法,真正有点虚寒,可以吃收敛、温中药。、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要点:热利如果脉又浮又数,而尺中特别虚涩,那么阴分有伤,热挺高,这肯定是便脓血的痢疾。、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要点:里虚有表证,不可攻表,如果再汗出,膈气更虚,一定要胀满的,这个胀满是虚胀、虚满。《伤寒论》有,下利清谷有表证,舍表救里。用四逆汤这类的方药。、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热。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要点:“郁冒”,就是昏冒,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近乎休克,当时人事不知,出一身汗,这病可就好了。本来他四肢不冷,这时候他四肢微厥。四肢微厥,郁冒汗出,这都是瞑眩状态。要是久病、虚病,无论是自愈,或是吃药中病而好病,常常发生这种瞑眩状态。、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要点:阴寒下利,少阴病篇里很多,霍乱病篇里也有。人下利,由于精气丧失太厉害。那么,下利止了,虽然丧失精气,假如胃气没败,手足就温,它能恢复,虽然脉绝。、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四逆汤方?方见上桂枝汤方(方85复18)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要点:表里合病同时发生,既下利又有表证,看脉的情形,脉实者可以发汗,可以用葛根汤。表里并病不行!并病先有表证,过了一个阶段,传里发生里病。传里之后,而为下利腹胀满这种虚证,没有再用葛根汤的机会,即使无汗也不行。临床上注意,下利有表证,是在合病阶段,同时发作,非先解表不可。解表方剂有几种,葛根汤、桂枝汤、还有白通汤。白通汤就是人有少阴病的外观,“脉微细,但欲寐”这种情况,也得解表。用普通的药解表不行,得用亢奋药,用葱白配合干姜、附子。、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要点:这是边下、边结,一方面下、一方面结。这样津液也快丧失,结实也太厉害。如果津液丧失到家,人虚下来,结实就没办法治疗,大承气汤没法用,那就坏了。所以病实人虚,下之也得死,不下更得死,这就把人耽误了,所以他搁个“急下”。这与吴又可《瘟疫论》是一样的。、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要点:脉迟与滑同时见,“迟”说明正是实,实到相当程度,它阻碍气机,脉不流畅,不那么快,迟而滑,这是实。不可轻视,利不是要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要点:不说急下,只是脉滑,还没到脉迟的程度,脉迟说明已经影响气机,正有欲虚的表现,那你再给延误,就不行了。、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见痉病中要点:热痢的开始,据我的观察没有补法,补法很少啊!都是该攻不攻,把病毒遗留到里头了,早晚都是祸。承气汤证当然是大承气汤,没有大承气汤证,下之就可以的(不一定非得大承气汤),就是随证而施。、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小承气汤方(方复30)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枳实?大者三枚(炙)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要点:小承气汤比大承气汤差不少,虽然有厚朴、枳实、大黄,但没有芒硝。大黄没有芒硝,解热力量差。小承气汤证没有潮热,若热得厉害,还要加芒硝;没那么胀就搁调胃承气汤,厚朴、枳实去掉;如果又胀又有热,实得都厉害,用大承气汤;只胀而没有那么大的热,用小承气汤。、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桃花汤方(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剉,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要点:便脓血这种下利,十有八九都是实证,用桃花汤的机会相当的少。那么病得相当久了,的确是有滑脱的样子,那么你看吧,此人绝对没有热象,这时候有用桃花汤的机会。、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白头翁汤方(方)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要点:里急后重,用白头翁汤。通过临床,还是加大黄好。原书中白头翁二两错了,应该搁三两。“不愈,更服”,这个药不像桃花汤,即便多服也没有问题的(桃花汤若一服愈,余勿服)。那么真正里急后重,要加大黄好;若是血便,要加阿胶。急性痢疾,下来的东西就是血汤,这种痢疾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比较好,大黄可以不加。真正的血便,不一定有里急后重。病菌感染的这个痢疾不好治,大便就像秫米饭的米汤那个样子,红的,那里头其实都是血。这种痢疾也是热痢,用白头翁加上甘草、阿胶比较好,这个我也用过。、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豉汤方(方复31)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要点:栀子豉汤也是苦寒药,这里的“虚”对应着承气汤说的,胃家不实而已,不是真正的虚,所以管这个也叫“虚烦”。、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通脉四逆汤方(方)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甘草?二两(炙)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要点:下利清谷,四肢厥冷,同时再汗出不止,这种热不是真正的热,这是虚脱的样子,所以赶紧用通脉四逆汤来挽救。、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紫参汤方(方)紫参?半斤甘草?三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要点:这个方子治热痢,有里急自下这种情况,可以用。肺痛不知作何解。紫参在《本草》上看,是苦寒药,它的治疗近似柴胡,它也治心腹坚、邪气积聚。可它通利二便,也利小便、也通大便。、气利,诃梨勒散主之。诃梨勒散方(方)诃梨勒?十枚(煨)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疑非仲景方要点:一般“下利气”,分解它就行,就是使之水谷一别就好了(下利气者,利其小便);如果里头是虚寒的情况,可见这冷气出虚恭排出也觉得冷,那么这应该用温性的诃梨勒散。附方:、《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上要点:大便不通,哕逆频数,再“谵语”,那当然可以用小承气汤了。、《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方)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要点:这个方子一方面补胃治虚,用人参、干姜、大枣,同时有半夏、干姜能治呕,有黄岑能治下利,所以它“治干呕下利”。这个方子与半夏泻心汤差不多。附方没什么大意思。刀子在说话(摘录).7.21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pif.com/qpsy/7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