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诊治腰腿痛的经验方
腰腿痛的病因很多,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梨状肌痉挛等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腰腿痛症状。 中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腰痛的概念,《素问·刺腰痛》中说“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又云:“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医学心悟》也说:“腰痛拘急,牵引腿足。”以上均说明,本病可由外伤引起,症状为腰痛合并下肢痛,咳嗽时加重。这与西医所说的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基本相似,中医称之谓“腰腿痛”或“腰痛连膝”等。 腰腿痛属于中医的“痹病”范畴。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黄帝内经》记载的五脏痹、六腑痹、奇恒之腑痹、肢体经络痹等,都属于痹病的基本内容,可见痹病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 痹者,闭也,闭塞不通,不通则痛,因此,疼痛是痹病的典型症状。广义的痹病,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脏腑、肢体经络的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狭义的痹病,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肢体经络痹病,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较高,有些甚为难治,求治于中医者多,疗效亦佳。 病因病机 1、正气不足 正气不足是痹病的内在因素和病变的基础,正如《黄帝内经》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体虚皮肤腠理空疏,卫外不固,为感受外邪创造了条件,故《诸病源候论·风病·风湿痹候》说:“由血气虚,则受风湿”。《济生方·痹》也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病邪稽留而病势缠绵,反复发作和加重。 2、外邪入侵 外邪有风寒湿邪和风湿热邪两大类。外感风寒湿邪,多因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或睡卧当风,或冒雾露,气候变化,冷热交错等原因,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所致。正如《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感受风湿热邪,可因工作于湿热环境所致,如农田作业,野外施工,处于天暑地蒸之中,或处于较高湿度、温度的作坊、车间、实验室里,风湿热之邪乘虚而人,亦可因阳热之体、阴虚之躯,素有内热,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因风寒湿郁久化热,而为风湿热之邪。 风、寒、湿、热病邪留注肌肉、筋骨、关节,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筋脉拘急、失养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但风、寒、湿、热病邪为患,各有侧重,风邪甚者,病邪流窜,病变游走不定;寒邪甚者,肃杀阳气,疼痛剧烈;湿邪甚者,粘着凝固,病变沉着不移;热邪甚者,煎灼阴液,热痛而红肿。 痹病日久不愈,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之病变日甚,血脉瘀阻,津液凝聚,痰瘀互结,闭阻经络,深入骨节,出现皮肤瘀斑、关节肿胀变形等症,甚至深入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 因机证治腰腿痛的兼邪理论、痰瘀理论即是针对上述这类复杂情形而设。所谓“兼邪”,凡非本病,其发生不论前后,而有一个时期与本病同时存在的,都叫兼邪。兼邪虽可与本病完全无关,但常与本病相互为患,故而不可忽视兼邪的治疗。另外,疾病迁延,日久不愈,必化生痰湿、瘀血。陈伤劳损之后,气血不和,痰湿每能凝滞经络。正如《仁斋直指》指出:“血气和平,关络条畅则痰散而无,气脉闭塞,脘窍凝滞,则痰聚而有。”疾病迁延,日久不愈,则必生瘀血,痰瘀交阻,痛必难除。因此,在腰腿痛的治疗上,首重“痰瘀”,调治“兼邪”。同时,在临床上,该类疾病还主要表现出两种经络走向的疼痛或麻木等症状:第一种疼痛沿着足太阳膀胱经传导,《灵枢·经脉》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故且称为太阳型。第二种疼痛沿着足少阳胆经循行,《灵枢·经脉》云:“胆足少阳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称为少阳型。痰瘀若阻于以上两条经脉,则疾病症状就发生了。太阳型在治疗上,采用逐痰通络汤(牛蒡子、僵蚕、白蒺藜、独活、秦艽、白芷、半夏、桑枝)加减,属寒证者,酌加桂枝、炮附子,取桂枝汤之意;属热证者,酌加葛根、石膏,取葛根汤之意。少阳型在治疗上,采用逐痰通络汤加减,寒者加吴茱萸、木瓜,取吴茱萸汤之意;热者加柴胡、白芍,取小柴胡汤之意。典型医案 ●医案一唐某,男,时年46岁。“右腰腿痛反复1年,加重2周”来诊。患者1年前查出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期间用药治疗,时有反复,2周前感冒后,症状加剧,右下肢发麻,坐卧不安,夜不能寐,服用各类药物无效,遂慕名而来。患者疼痛沿足太阳膀胱经放射,俯仰转侧不能,畏寒,口淡不渴,舌暗,苔白腻,脉弦。此属痰瘀阻络,复感寒湿,本病与兼邪相互为患,方拟逐痰通络汤加减:牛蒡子9g,僵蚕9g,白芥子9g,炙地龙9g,泽漆12g,制南星9g,金雀根30g,当归12g,川牛膝12g,炙甘草6g,炮附子12g,桂枝12g,白术15g,全蝎6g,蜈蚣6g,生姜5片。7剂。服用1周后,患者诉夜间已可安睡,麻木减,行走仍不利,遂仍以前方加减调理,1月后腰腿痛痊愈。●医案二朱某,女,时年30岁。“左腰腿痛反复半年余”来诊,多年前有腰部外伤史,针灸、牵引等治疗半年余,期间时有反复,疼痛始终不除,遂来求诊。患者口干稍苦,急躁烦闷,腰部时有刺痛感,沿足少阳胆经放射,小腿抽痛屈伸不利,舌红少津,苔薄黄腻,脉弦数。此腰部有陈伤瘀血未除,肝胆郁热化火,炼津为痰,痰瘀交阻于脉络,遂予逐痰通络汤加减:牛蒡子9g,僵蚕9g,白芥子9g,炙地龙9g,炙地鳖9g,络石藤12g,制南星9g,浙贝母15g,丹参15g,当归12g,川牛膝12g,生甘草6g,柴胡15g,黄芩9g,竹茹12g,白芍12g。7剂。并嘱患者清淡饮食,调畅情志。药后症减,效不更方,前方再进,1月后基本痊愈。按:以上两例分别为太阳型、少阳型,平时较为多见,但临床上另有几种腰腿痛,虽不多见,但同样值得注意。在此笔者一并列出,以供读者甄别。●医案三李某,女,时年29岁。“腰腿酸痛2周”来诊,自诉2周前睡觉时腰部着凉,后发腰腿酸楚,肌肉抽痛,外院CT检查提示:L5S1椎间盘向后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畏惧手术,因服用消炎止痛片无效,遂来诊。患者平素畏寒,四肢不温,嗜睡乏力,唇舌色淡,脉沉无力。患者无明显经络症状可循,寻思良久,考虑患者为阴阳气血两虚,拟经方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减:白芍30g,炙甘草30g,炮附子15g,黄芪30g,当归12g,怀牛膝15g。7剂。该方连服2周后,疼痛缓解,后改予调中保元汤调理善后。●医案四王某,男,时年59岁。“右腰腿酸痛,行走不利3月”来诊,无明显诱因,行走不利加重。患者经服药牵引等治疗无效,遂来求诊。其人面赤,口干口苦,自汗盗汗,纳可,二便可,腰腿酸痛,卧立不安,舌红,苔黄腻,脉弦大。患者诉整条腿酸痛,无经可循,遂辨证为湿热下注,方拟逐痰通络汤加石膏、滑石、葛根、黄柏,并嘱忌辛辣酒食。1周后,患者复诊,症状同前,没有任何改善,舌脉亦未变化。细问患者病史,发现患者平素大便一日3次,稀烂不成形,腥臭异常,患者本人不以为意,予大剂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30g,黄连15g,黄芩15g,生甘草6g,滑石30g,秦皮9g,黄柏9g。7剂。又1周后,病人诉症状已愈一半,大便一日二行,成形。效不更方,继以上方续进14剂痊愈。按:腰腿痛的诊治,切忌先入为主,草率用药。逐痰通络汤虽疗效确切,然亦仍不能尽愈诸证,只有知常达变,辨证论治,灵活加减,才能发挥中医药的巨大威力。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pif.com/qpjg/12141.html
- 上一篇文章: 夏季痛风这六个或是元凶教你两招,预防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