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发表于《生物学教学》.6)

随着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已成为生物学科教学的努力方向。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通过每一节课的有效学习来实现。生物学核心素养指通过学习生物学科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而习得的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重要观念,学生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综合性能力与必备品格。具体体现为能用生命观念阐释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能理性思考与论证生命现象及规律;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与合作能力;具备对生物科技的认知与实践能力;对社会有担当与责任感。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第1部分《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中“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一节实验教学为例,阐述将生物学科素养落实于日常课堂教学的策略。

1立足基础,形成生命观念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是光合作用学习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在初中生物已经

学过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在必修1第3章中又学习了叶绿体的显微结构及其功能,通过第4章的《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知道光合作用是合成ATP重要途径之一,至此,学生已经具备进一步学习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和光合作用原理的知识基础。

在课堂导入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使用银边天竺葵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由于银边天竺葵白边部位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引发学生思考,是否是因为叶绿素能捕获光能,所以,绿色植物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那么,绿叶中会有哪些种类的光合色素呢?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各种色素在绿叶的含量相同吗?引发学生探究绿叶中色素种类与色泽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复习叶绿体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强调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科思想。从生命科学的研究视角,感悟生命活动的奥妙和神奇,由此产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形成尊重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

2分析原理,培养理性思维

科学知识必须基于逻辑推理,科学研究建立于大胆的想象和严谨的逻辑,理性思维是自然科学学科非常重要的一种思考方式,是科学知识实证性的重要体现。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实验原理环节,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教师提出问题:提取叶绿体色素应选用植物的哪一部分作材料?根据叶绿体色素溶解性应选用哪种溶剂提取?回顾相关的知识后,再次引导回顾,分析初中做过的《叶片中的淀粉的检验》实验,帮助学生回顾叶绿素可以溶解于酒精,师生共同讨论,结合化学知识,引出以酒精为层析液,用有机溶剂研磨法提取色素的实验原理。分析需用无水乙醇等进行提取的理由,说明必须研磨破坏膜结构进行色素提取。

对实验原理的分析,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心理,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pif.com/qpjb/7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