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作为中医理论的载体、临床治病的主要工具,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突破口之一。目录制管理的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发、上市经典名方产品的二次开发、源于经典名方的中药新药研发,是经典名方研发的三条路径

点击阅读原文。

基原、炮制、剂量等问题是制约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发的第一道门槛。为此,中药大品种联盟,遴选相关文献,供研发者参考。

经方常用药物在韩国韩医中用量分析

张林安相佑车雄硕

赵城焄李丙旭朴持炫傅延龄

本文是计划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的子课题“基于文献及临床经验挖掘的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研究”的研究内容之一?医院传统医学情报研究本部?庆熙大学校韩医科大学?釜山大学校韩医学专门大学院四位教授参与此次课题的研究工作,收集当代韩医师用量资料?

本课题是以经方50种常用中药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韩国当代韩医师对于该50味药物的临床用药频次?平均剂量及最大?最小剂量?剂量分布区间有一个整体的直观认识;并对韩医的50味药物与《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中的药物剂量以及中国明代20位著名医生临床用量进行比较,以期对这些临床常用药物在仲景时以及韩国医生的剂量范围变化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1

选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1.1.1韩医资料来源研究采取了临床病例收集的方法,由韩国多位教授共同收集了首韩医处方数据?其中例的数据是手记的处方笺,40例是电子版输出的处方笺,例是文本档案?

1.1.2经方药物选择研究所选取的“经方常用50味药物”是计划课题组“基于文献及临床经验挖掘的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研究”共同选择的研究对象,这50味药物是对《伤寒杂病论》方剂中所有药物出现的频次从高至低做排序之后的结果,选择了出现频次最高的前50味药物,并根据研究的实际用药情况略作调整,具体药物名称请参见表1?“经方常用50味药物”在本文后面简称为“Top50”?

1.1.3明代医生资料明代医生资料主要选择了明代20位主要医家的首方剂数据,主要来源于影响较大的医案类著作6部,著名医家的医话类著作7部?本部分的数据研究结果借鉴了本课题组研究人员已发表的科研成果?

1.2资料处理方法

(1)对于所收集的韩医资料,仅选择有实际用量信息的处方?由于其中有41个处方未注明用量,故予删除?

(2)因药量计算需要精确到单日服量,故删除没有明确一次服用量的处方29张,最终进入计算的处方为个?

1.3数据计算方法

(1)分别计算药物使用频次?平均剂量?最大剂量?最小剂量?

(2)对药物不同计量单位进行归类,对重量?容量?数量和长度单位分别统计?

(3)以“升”?“合”等量值单位或“枚”?“个”等非衡量单位表示的药物剂量暂不予以折算,统一把重量单位(分?钱?两?斤)折算成克(g)?

(4)折算率说明:1分=0.4g,1钱=4g,1两=40g?

(5)平均剂量计算方法:即统计学上的“算术平均数”X=∑X/n(n为总频数)?平均剂量可以反映剂量的集中分布趋势,是描述某一药物剂量集中分布在某一位置水平的变量值,亦反映某种药物剂量的平均水平?但平均剂量并不表示该药的常用剂量值,因在众多的剂量数据中,个别数据的明显增大或减小会影响平均剂量的统计结果?

(6)最小剂量值与最大剂量值之间的范围反映某药的剂量分布区间?剂量分布区间可反应药物临床用量的灵活性?

2

结果

首方剂总共用到药物有味,其中绝大多数亦都是中国医生临床常用药物,本文重点对味药物中的Top50进行研究?具体数据见表1?表1是经方常用药物在韩医首方剂中的出现频次?平均剂量及最大?最小剂量表,其中最后一列标明了该药在总体味药物中的排序情况,便于了解韩医整体用药概貌?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张仲景著作中记载为一味的部分药物,在后世由于炮制品与用药部位的不同,分为2味或3味药物,在统计时为了保持韩医的用药原貌,按照所收集时的不同药名处理,这使得药味数有所增加?如:桂分为了桂枝?桂心?肉桂;茯苓分为茯苓?茯神?赤茯苓;术分为白术?苍术;当归分为当归?当归尾;芍药分为白芍药?赤芍药;地黄分为熟地黄?生地黄?干地黄?

2.1用药频次

由上表最右两列的Top50用药物频次排序及韩医整体味药物中用药频次排序中可以看出:

(1)将Top50常用药物在韩医首方剂中出现的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其中出现频次超过次的药物共有15味,参见表1前15味?

《伤寒杂病论》中干姜?附子?石膏?麻黄?大黄等药性峻烈之品较为常用,而韩医方剂中则以当归?麦冬?地黄?川芎?黄芪等补益气血之品为多,与中国明代医生的用药更为近似?因此,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变迁,中?韩两国医生的用药特点都有从峻烈之品向平和补养药物变化的趋势?

(2)经方常用50味药物与韩医常用药物频次相近?比较韩医方中与《伤寒杂病论》方剂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15味药,发现有9味药物相同,分别是甘草?生姜?桂枝?芍药?半夏?人参?茯苓?黄芩?白术?有趣的是,这9味药物也正好出现在中国明代医生首方剂出现频次最高的前15味药物中?前15味药物在《伤寒杂病论》?明代医家及韩医家方剂出现频次参见表2?

(3)韩医处方中频次最高的前15位药物竟与中国明代医家用药频次最高前15位药物有14味相同,只是排序不同,参见表2?唯一不同的一味药物是韩医多用川芎,排在第9位,而明代医家常用者为黄连,排在第15位?(在表中用斜体标出)

(4)《伤寒杂病论》中干姜?附子?麻黄?大黄?石膏?杏仁等药较为常用,但在韩医方剂中出现频次很低,附子?大黄?石膏?杏仁均排在40位之后?而在韩医方剂中当归?川芎?熟地?黄芪?麦冬?柴胡等6味药较为常用,但在《伤寒杂病论》中出现频次并不高?

(5)在韩医应用频次中位于全部药物第2位的陈皮,由于不在《伤寒杂病论》常用50味药物之列,因此表中没有予以分析?但陈皮作为韩医名列第2位的常用药,其对于该药的喜用可见一斑?排名在第11位的为大枣,因未在研究之列,未予收录?可以看出,陈皮和大枣使用频次很高,是当今韩医的常用药物?韩医用药中排名13的为香附?17位为砂仁?18位为紫苏,以及排名23?24?27等的药物,因均未在50味常用药物之内,故予删除?

因此,可以看出部分韩医的常用药物并非为经方常用50味药物,同样的,经方常用50味药物中秦皮与射干2味药在所有韩医首方剂中也都并未出现过?

(6)如前所述,由于在进行药物统计时,对于同一味药物有不同名称的划分问题?如韩国医生将桂分为了桂枝?桂心?肉桂分别统计,不同于《伤寒杂病论》中仅有桂枝一种?因此,若将桂枝的出现频次次,与肉桂94次?桂心9次相加,则共出现次,其排序将出现巨大变化,从第15位上升到第6位,与《伤寒杂病论》药物使用频次中桂枝的第3位排序近似

2.2平均剂量

平均剂量是一组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药物用量的数据?韩医运用Top50的平均剂量分布在2.3g/日~18.6g/日之间,剂量范围相差16.3g?

所有韩医方剂药物中,仅有2味药平均剂量在10g/日以上,为石膏(18.6g/日)?茵陈蒿(14.2g/日)?其次平均剂量值较高的药物有熟地黄(9.7g/日)?牡蛎(9g/日)?瓜蒌仁(8.4g/日)?龙骨(7.6g/日)?葛根(7.3g/日)?滑石(6.8g/日)?泽泻(6.7g/日)?麻黄(6.6g/日),这10味药物平均剂量均在6g/日以上;平均剂量最低的3味药分别是黄柏(2.3g/日)?附子(2.6g/日)?升麻(2.6g/日),平均剂量均小于3g/日?

虽然平均剂量最高的药物石膏达到了18.6g/日,但是除了用量最大的10味药物及最小的3味药物以外,所有药物的平均用量均在3g/日~6g/日之间,用量在3g/日~6g/日之间的药物接近所有药物的80%?

2.3剂量分布区间

剂量分布区间表示该药最大剂量与最小剂量之间的范围,能反映出该药临床用量的灵活度?

药物的剂量分布区间最大者为石膏,从2g/日至60g/日,剂量差值为58g/日;其次为当归,剂量分布区间从1.5g/日~48g/日;再次为半夏,剂量分布区间为2g/日~32g/日;另有5味药(麻黄?白术?黄芪?茯神?栆仁)的剂量分布区间下限值在1~2g/日之间,最大值均为30g/日?熟地黄剂量区间为0.4~24g/日?除以上这9味药物之外,其余药物的剂量差值均不超过20g/日?

2.3.1最小量通过研究韩医经方常用药物最小剂量可以看到,韩医的经方常用药物的最小剂量普遍偏小,其中有7味药物最小量均在1g/日以下,所有纳入研究的59味药物中有近50味药物最小量均≤2g/日?

最小剂量中用量最小的两味药物是生地黄和熟地黄,均为0.4g/日?而生熟地黄作为养阴药物,往往是被中国医生所重用?地黄在《伤寒杂病论》中的最小剂量是3两,按照东汉1两≈13.8g进行折算,则地黄的最小量为41.4g/日,是韩医最小剂量的倍?

在所有59味药物中,仅有1味药物茵陈蒿最小量为10g/日,其余药物的最小量均在6g/日以下?以两国医生均十分常用的一些药物为例:韩医使用甘草的最小用量仅为0.7g/日;当归最小量为1.5g/日;白芍最小量1.8g/日;白术最小量为1.4g/日?这些常用药物的使用频次都在次以上,因此,统计结果足以代表韩医的普遍用药趋势,可以充分体现韩医的用量小的特点?

2.3.2最大量经方常用药物在韩医首方剂中最大剂量表显示,只有3味药物最大量在30g/日以上,为石膏60g/日,当归48g/日,半夏32g/日?其余药物的最大用量均小于等于30g/日,亦即85%的经方常用药物最大量小于等于30g/日?

从以上对于剂量区间?最小量和最大量的分析,可以看出韩医方剂药物用量明显偏小?很多药物与《伤寒杂病论》中药物用量范围几乎没有重叠?

3

结论

以上是本文通过对韩医首处方的数据研究,探讨了经方常用50味药物在韩医方剂中的应用情况?通过本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韩医用药频次位于前15味的药物有9味药物与《伤寒杂病论》相同,而与明代医生位于前15位的药物有14味完全相同?如甘草?茯苓?芍药?白术等皆为不同时期?两国医生共同普遍的常用药物?

(2)在用量方面,韩医临床用量与中国医生相比普遍明显偏小?从文中对于韩医平均剂量?最小量和最大量及剂量区间的分析,可以充分显示韩医的小用量特点?

(3)韩医80%的药物平均剂量范围是在3g/日~6g/日之间;83%的药物最小量小于等于2g/日;85%的经方常用药物最大量小于等于30g/日?

4

讨论

本文根据韩医现今用药剂量的客观情况,对经方常用药物在韩医中的药量运用做了归纳总结?通过较为详实的处方资料,对两国的用药特点做以比较?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对于韩医的研究还仅局限于基本情况的客观介绍或韩医学基础理论的阐述?文献中虽然有对中韩两国中药药膳的比较研究,但临床药物用量与用法的比较研究较为少见?

韩医用药剂量与中国医生的不同特点主要应与历史变迁与文化差异有关?虽然韩医对于经方常用药物的运用与《伤寒杂病论》在用药频次?用量方面有较大差异,但是与我国明代医生的用量较为相近?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两国近现代的传统医学在药物用量方面都呈现出了小剂量的特征,韩医的剂量比我国医生更小,是韩医临床药物应用的鲜明特点?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环球中医药》,,05(6)。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编校发布。编辑:远志。转载请标注作者及出处。

热门文章推荐,点击即可阅读

《中医临床处方饮片用量调研报告(内科)》

《中医临床处方饮片用量调研报告(外科)》

《迷失的经方剂量》

《基于古代文献分析经典名方四逆汤的主治疾病》

《中医传承发展的突破口,竟是它》

《日本津村的小柴胡制剂专利布局》

《谈经典名方现阶段政策法规之启示》

重要小贴士

中药大品种联盟近期正在征集专家库成员,我们殷切欢迎有技术、有能力、有经验,愿意为中药大品种培育、为中药产业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加入中药大品种联盟。详细信息请查看平台功能栏中的通知,或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进行报名。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专家库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诊断
白殿疯初发是什么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pif.com/qpjb/3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