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风怕冷案一则

前言

现代人们生活优越,发病的特点慢慢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饮食过度追求营养,运动量的减少等等导致人体湿浊,痰湿、痰瘀等邪气相对以往更为多见。

昨日的一位患者,就是注意到其兼有“湿邪”后,用中医经方加减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马某,女,42岁。

年12月15日下午初诊。

主诉:怕风怕冷一周。

现病史:患者一周前乘坐电动车而受凉后,次日即感周身发瘆,怕风怕冷,乃至口气发冷,医院就诊,测体温36-37℃,按“感冒”给服“重感灵”及治疗感冒的西药等治疗。服药后汗出,但浑身怕冷的症状仍未见减轻。后自服“附子理中丸”后,口中凉的感觉稍有好转,但身冷症状如故。今日来我院内科检查,并给血常规检查未见异常,转来我科寻求中医治疗。

现无发烧头痛,身痛身困等,食纳可,喜饮而口渴,大便欠畅,小便尚调,夜尿2-3次,素月经尚调,月经量少,一日即净,末次月经为11月26日。

查其形体略胖,双手温和;舌质淡红略偏绛,舌淡暗胖有齿痕,苔薄白而腻,脉浮濡软。

中医诊断:恶风症。

中医辨证:太阳中风夹湿。

治法:调和营卫,兼化湿邪。

方选:桂枝汤加减(免煎颗粒)加减。

药用: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10g,生甘草10g,紫苏叶10g,3付(共6袋)。

用法:开水冲服。嘱其当日下午及晚上各服1袋,剩余4袋次日分次服完,且每次服药后,再服以稀粥,盖上被子微微取汗。

期间忌食辛辣油腻。

次日(年12月16日)随访:一剂效,药尽而愈。

讨论

患者素有营血不足,故见月经量少;复因冬夜骑行,感受风寒,但所幸感邪不甚,未能深入筋脉,故觉恶寒畏风,而无发烧、头身疼痛等症。脉浮而濡弱,轻取即得,而稍加用力脉旋即不见,乃典型的阳浮阴弱之象。综其脉症,似乎当为太阳中风无疑,宜遵《伤寒论》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以桂枝汤和其营卫,祛邪外出。

然观其舌,淡胖苔薄白而腻,知其素体尚有湿浊内蕴,今与风寒相合,闭阻气血,肌肤失于温养,故恶寒之症。虽服“重感灵”等虽能发汗去邪,但不能化其湿,风寒被湿邪所恋,故难以外散;服附子理中丸,虽能温中而化湿,然达表之力不足,皆与病机不合,宜其治疗不效。

故本案当属太阳中风,兼夹湿邪。方中仲景桂枝汤调和营卫,复加一味紫苏叶化湿解表,使风寒邪气无所依恃而易散。诸药合用,即可充营卫而能鼓邪外出,又能使气血调畅,肌肤得温。

偶然幸中,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和同道批评指正。

中医名言录

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文字原创

医院中医·皮肤科

李宁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pif.com/qpjb/11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