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草纲目拾遗》为清代赵学敏所著,全书共十卷,载药中,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种。

2、《本草经集注》:“以朱书神农,墨书别录”,载药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该书还首创“诸病通用药”。——南北朝?陶弘景

3、《本草纲目》,该书共52卷,载药种

4、宋代本草学的代表作当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方药兼收,图文并重。

5、《新修本草》,收药种,图文并茂。是由国家组织修订和推行的,因此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成药药典。——唐。

6、《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种,分为上、中、下三品。《神农本草经》序论中简要赅备地论述了中药的五个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

7、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目的: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2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3干燥药材,利于贮藏4矫味,矫臭,便于服用5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6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7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8、四气的概念: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泄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

温热药: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

9、道地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如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细辛、人参、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三七、茯苓,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广东陈皮、砂仁。

四大蕲药:蕲蛇、蕲龟、蕲艾、蕲竹。

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

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

浙八味:白术、白芍、白菊花、郁金、贝母、玄参、延胡索、麦冬。

10、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此外还具有淡味和涩味。

辛: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收敛、固涩。

苦:清泻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

咸: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淡:渗湿利水。

涩:收敛,固脱。

11、七情:有选择的讲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叫做配伍,将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此七情。

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也指各自发挥药效,相互不影响临床效应的两味药的配伍关系。

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可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半夏畏生姜。

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

相恶: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12、十八反: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13、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14:注意:相反=十八反=十九畏不=相畏

15、连翘为疮家圣药,半夏为止呕要药,香附为妇科调经之要药,茵陈蒿为治黄疸之要药。

16、解表药、清热药、止血药和补虚药的含义、药性、功效、主治、注意、分类。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药性:辛散、轻扬

功效:偏行肌表,能促进机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

部分兼有: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

主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注意:(1)注意选药与配伍(2)用量不宜过大(质轻、因人因时因地而异)(3)重病即止,以免汗出过多。(4)不宜久煎(挥发性成分)(5)宜热服避风(6)禁忌:凡多汗、热病久病伤阴者慎用。

分类: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

一:发散风寒

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实)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生用解表炙用平喘

桂枝: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外感风寒表实表虚均可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

紫苏:解表药中的理气药

生姜:温肺止咳呕家圣药(胃寒之呕逆)

香薷:“夏月麻黄”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既可防外风,又可息内风。

羌活;解表药中的祛风湿药,可治疗风湿痹症。

白芷、细辛、苍耳、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二:发散风热(共性中的个性)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解郁)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清热药:凡以清泻里热,治疗里热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性能功效]:清热药药性大多寒凉,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主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等。

[适应范围]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痢疾、痈肿疮毒、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呈现各种里热证候、

根据清热药的功效及主治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五类:

(一)清热泻火药: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有泻火泄热的作用。

(二)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三)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的病症。

(四)清热燥湿药: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

(五)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清热药性属寒凉,多服久服能损伤阳气,故对于阳气不足,或脾胃虚弱者须慎用,如遇真寒假热的证候,当忌用。清热泻火药,能清解气分实热,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脉洪实有力、苔黄或燥等里热炽盛的症候。

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使用本类药物时,当考虑照顾正气,勿令伐太过,必要时可与扶正药物配伍应用

一:清热泻火

石膏:归肺,胃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清虚、实热

芦根: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干燥根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竹叶:淡竹的叶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淡竹叶的茎叶归心,胃,小肠经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归心,肺,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除清虚热,其他热都可除)

夏枯草:归肝,胆经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二:清热燥湿

黄芩:清上焦热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中焦热主清胃热,心火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下焦热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龙胆:归肝,胆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秦皮:归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治痢疾)

苦参: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三:清热解毒

金银花: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内痈外痈之要药

连翘:归肺,心,小肠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疮家圣药

大青叶: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归肝,肺经清热解毒,清肝泻火,定惊

蒲公英: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治疗乳痈之要药

紫花地丁:归心,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消痈

漏芦:归胃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治乳痈之良药

牡丹皮: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无汗骨蒸之要药

赤芍: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土茯苓:归肝,胃经解毒,除湿,通利关节治梅毒的要药

鱼腥草:归肺经清热解毒,消肺痈排脓,利尿通淋,肺痈之要药。

大血藤: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治肠痈的要药

败酱草:归胃,大肠,肝清热解毒,消肠痈排脓,祛瘀止痛

射干:归肺经清热解毒,消痰,利咽(咽喉肿痛)扁桃体发炎

山豆根:归肺,胃经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扁桃体发炎

马勃:归肺经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白头翁:归胃,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痢疾

马齿苋:归肝,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四:清热凉血(实热)

生地黄: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玄参: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白癜风慈善爱心月
北京哪家医院能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pif.com/qpbm/5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