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①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②,下虚③故也。

①郁冒:郁闷眩冒,乃虚阳奋与邪争,邪将从汗解的先兆。

②其面戴阳:病人的面色发红,红色为阳,犹如阳气戴在上面,故称戴阳。

③下虚:下焦虚寒。

腹泻食物不化,脉象沉而迟,病人面部微发潮红,体表轻度发热,这是下焦阳虚阴盛,虚阳上浮。若病人四肢厥冷轻的,则阳虽虚而不甚,阳与阴争,故眩晕昏冒、随之汗出而病解的现象就一定会出现。

本条讲利戴阳轻症,兼微邪郁表,可郁冒汗解。

下利清谷,脉沉而迟,虚寒症无疑,但脉不微细,手足微厥,表明阳虽虚尚不太甚,结合面少赤,身微热,因知兼有轻微的表邪,还有汗解的可能。不过,阳气毕竟已虚,所以汗解之前发生郁冒,这是正气蓄积力量与邪剧争的反映,正胜邪却则得汗而解。“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就是对郁冒汗解机制的说明。

郁冒,不仅头目眩冒,还有郁滞烦闷的感觉,与时时自冒者死的昏冒不同,昏冒是不会有郁滞烦闷的感觉的。简言之,郁冒为正与邪争,昏冒为阴竭阳脱。本症可能汗解,是阳虚未甚,如果阳虚至极,决不会汗出而解,而是汗出随亡。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脉数而口渴的,即将自然痊愈,假使不愈,可能发生大便脓血,这是因为里有热邪的缘故。

本条讲阳复太过之便脓血症。

虚寒症最喜阳复,但阳复不能太过,太过又会产生新的病变。本条下利脉数口渴,是为阳气复,所以有自愈的趋势。下利而阳气恢复,固然是向愈的佳兆,但阳复太过,又往往因阳亢而致伤阴,热伤下焦血络,从而酿成便下脓血的变症。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①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①晬时:一昼夜的时间。

腹泻频剧,一时摸不到脉搏,手足厥冷,经过一昼夜,脉搏恢复,手足转温的,是阳气恢复,尚存生机;若一昼夜后脉搏仍不恢复的,则没有了生还的希望。

本条讲下利后脉绝肢冷,决死生于晬时之后。

本条所谓下利后脉绝,当是指急剧性的暴泻,津液骤然过度损失,阳气一时脱绝,以致手足厥冷与脉伏不见。这种病症,属于暂时性的暴脱,所以经过晬时之后,阳气尚有来复的可能。如果阳气得复,而肢温脉还,即有生机;如果厥仍不回,脉仍不起,则为死候。它与久病的肢厥脉绝,为真阳磨灭殆尽者不同,应当明辨。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①者,死。

①脉反实:实,谓脉来坚实有力,多见于大实症。虚症而见脉实,所以说反。

伤寒脉泻,一日十多次,脉搏反实而有力的,为死候。

本条讲症虚脉反实的,预后不良。

虚寒性质的下利,脉当微弱无力,下利日十余行,说明阳虚程度较甚,反而出现脉实,不仅是邪盛,而是胃气败绝的征象,无胃气则死,故断为死候。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腹泻完谷不化,发热、汗出而四肢厥冷,症属里真寒、外假热,主治宜用通脉四逆汤。

本条讲真寒假热,阳气外亡的治法。

本症里寒外热,即里真寒而外假热,下利清谷,肢厥。本症汗出而虚阳将脱,症势十分危急,故用通脉四逆汤以招纳亡阳。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热症下利,里急后重的,用白头翁汤主治。

本条讲厥阴热利的主症及治法。

本条叙症甚简,仅言“下重”一症,《巢氏病源》曰:“此谓今赤白滞下也,令人下部疼重。”因此,本条的热利,应该作热痢看。痢疾,古称“滞下”,《内经》谓之“肠癖”,所下赤白黏冻,带有脓血。由于热邪下迫,所以肛部坠重。就病机来看,主要是肝经湿热,所以治用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肝解毒。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两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虚寒腹泻,腹部胀满,身体疼痛的,是表里皆病,应当先温里寒,而后再解表邪。温里宜用四逆汤,解表宜用桂枝汤。

本条讲虚寒下利兼表,治应先里后表。

《伤寒论》内对于表里同病的治疗大法,一般应先表后里,但里虚寒较甚而兼有表邪的,又当先温其里,后攻其表,如“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就是最明确的一例。从彼例看,本条下利也应是下利清谷,腹胀满则是脾胃阳气衰微。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症,见到口渴要喝水的,是里有热的缘故,用白头翁汤主治。

本条讲渴欲饮水是热利辨证的另一依据。

厥阴病是寒热错杂的症候,所以厥阴的下利,有寒症、热症之分。由于阴寒盛者,必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如得阳复厥回,利亦必自止。由于阳亢热盛,灼伤血分,则便下脓血,里急后重,成为热利。但也有虚寒下利,因阳复太过,以致阳气过亢,热反不除,热伤血分而变成热利的。

口渴为热,是言其常,也有属于下焦火衰,不能蒸腾津液上达而口渴,如少阴病的“自利而渴”,所以辨证中还应结合小便的清长与短赤,清白为寒,短赤为热。当然饮量的多少,是喜冷饮,还是喜热饮,也有助于鉴别。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腹泻并见谵语、腹部硬痛的,是肠中有燥屎阻结,治疗可用小承气汤。

本条讲热结旁流下利的症治。

四方麻下利而复有燥屎,此为热结旁流之症。其所泻下的粪便,必不是清谷,而是清水,气味必秽浊难闻,与“少阴篇”中“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的病理机转近似。本条仅提出谵语一症,作为里实的辨证眼目,是不全面的,还必须结合其他脉症,如脉沉实,腹部胀痛,潮热,舌苔黄燥,小便黄赤等,因证势尚不太急,所以治以小承气汤,里实一去而谵语下利自止。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腹泻以后,更加心烦,胃脘部按之柔软的,这是虚烦的症候,宜治以栀子豉汤。

本条讲下利后虚烦的辨治。

下利后心烦更甚,可见原来就有心烦,提出按之心下濡,乃表明内无有形实邪,而是无形之热内郁,所以断为虚烦,而治以清宣郁热的栀子豉汤。栀子豉症证的主症如心中懊、胸中窒等已载于太阳、阳明篇,本条补充出“按之心下濡”,不仅有助于虚烦的诊断,更可加深对虚烦含义的理解。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病人,宿有呕吐的,若是内有痈脓而引起的,不应见呕而止呕,应解毒排脓,脓尽则呕吐自然痊愈。

本条讲痈脓致呕的治禁。

凡是因为内部痈脓而引起的呕吐,不可强止其呕吐,因为这种呕吐是机体驱除痈脓的反映,呕吐正是痈脓的出路,痈脓尽出,则呕吐自然而止。本条理论的实践意义,示人治病必求其本,并且必须因势利导,虽然未出治法,但从“脓尽自愈”一语来看,不难得出应以消痈排脓为主,如果强止其呕,不但呕不会止,必然酿成无穷的后患。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呕吐而脉弱,小便反而清利,身上有轻度的发热,如果又见到手足厥冷,这是难治的症候,可用四逆汤主治。

本条讲阴盛阳虚呕逆的辨治。

呕而脉弱,为中虚而胃气上逆,小便复利,是下虚肾气不固,身有微热而厥冷,则微热决不会是阳复,而是虚阳浮越。此症寒逆于上,阳虚于下,阴盛于内,阳浮于外,所以难治。但毕竟以阳虚阴盛为主,故以四逆汤主治。

干呕,吐涎沫①,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①吐涎沫:吐出清稀涎沫。

干呕,吐涎沫,头痛的,是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所致,主治宜用吴茱萸汤。

本条讲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症治。

由于寒伤厥阴,下焦浊阴之气,上乘于胸中清阳之位,厥气上逆,以致产生干呕、吐涎沫、头痛等症。这里须要明确的,所谓吐涎沫,是吐出清涎冷沫,与痰饮不同;其头痛大多在巅顶部位,与三阳经头痛有别。前者是厥阴寒邪于胃,胃阳不布,因此产生涎沫,随厥气上逆而吐出;后者因厥阴的经脉与督脉会于巅顶,所以阴寒之气能够随经上逆而为头痛。太少二阴均无头痛,独厥阴具有,就是这个缘故。然而桂枝汤症也有头痛干呕,似与本症相同,其实毫无同处。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汤洗七遍)、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六两(切)。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呕吐而见发热的,主治可用小柴胡汤。

本条讲厥阴转出少阳的症治。

厥阴与少阳相为表里,少阳病进,可以转入厥阴,厥阴病衰,也可转出少阳。此条列于“厥阴病篇”,且症见呕而发热之少阳症,故谓厥阴转出少阳也。然此症与阴盛阳虚气逆之呕迥异,所以此症出“厥阴篇”,亦有利于鉴别辨证。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伤寒病哕逆而又腹部胀满的,应察看病人的大小便,是哪一方面不通利,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病就可以获得痊愈。

本条讲实症哕逆的施治原则。

互联网+中医软件系统演示平台:







































白癜风医院济南哪家好
北京哪有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pif.com/qpbm/3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