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论药黄纯琪教授组中药功效鉴
黄纯琪是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资深教授,主任中医师。绵阳市名中医,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导师。从事医疗、教学工作40多年,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经验总结,大家分享。 ?26、红藤与白花蛇舌草:二药均能清热解毒;治疗内痈、热毒疮疡。但红藤善治肠痈、乳痈。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常用于肠痈、热毒疮疡,风湿痹痛、经闭痛经、跌打损伤等证。而白花蛇舌草功能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常用于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以及湿热淋证,各种癌证。 27、生地与玄参:二药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治疗温病热入营血或热病伤津证。但生地清热凉血力优。功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常用于温病热入营血或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症,以及阴虚内热证,热病伤津所致的口渴、消渴、肠燥便秘证。而玄参泻火解毒力强。功能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清热生津、软坚散结;常用于热入营血证,热毒上攻所致的咽喉肿痛,痈肿疮毒,津伤便秘,劳嗽咳血,骨蒸劳热,以及痰火郁结所致的瘰疬、痰核等证。 28、赤芍与丹皮:二药均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治疗温病热入营血及血瘀证。但赤芍善治血热吐衄,温毒发斑。功能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常用于血热吐衄,温毒发斑,热毒疮痈,目赤肿痛。以及瘀血所致的胁痛、闭经、痛经、跌打损伤等病证。而丹皮善治热毒炽盛所致的斑疹、吐衄。功能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常用于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虚热证,瘀血阻滞所致肠痈、痛经、闭经、跌打损伤,热毒疮痈等病证。 29、赤芍与白芍:二药在古代一般没有细分,多写成芍药。年药典才分为赤芍、白芍。但赤芍功能清热凉血,祛瘀止痛;常用于瘀热所致的发斑、吐衄、痛经、闭经、跌打损伤等病证。而白芍功能养血敛阴、平抑肝阳、柔肝止痛;常用于血虚所致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痛经。因能平抑肝阳,也常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亢盛所致的头晕、头痛等病证。 30、青蒿与地骨皮:二药均能退虚热;治疗阴虚发热证。但青蒿为治虚热、实热、疟疾之要药。功能清虚热、退骨蒸、解暑、截疟;常用于温病后期余热未清所致的夜热早凉,阴虚内热,骨蒸劳热,疟疾,外感发热、暑热等病证。而地骨皮为退虚热,疗骨蒸之要药。功能凉血退蒸、清泄肺热;常用于阴虚发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喘、消渴。或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等病证。 31、胡黄连与黄连:二药均能清热燥湿;治疗湿热痢疾。但胡黄连偏于退虚热。功能清虚热、除疳热、清湿热;常用于潮热骨蒸,小儿疳积发热,以及湿热泻痢、痔疮肿痛等病证。而黄连偏于清实热。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用于实热实火所致的湿热、暑热、痢疾、牙痛、口舌生疮等病证。对于阳证疮痈肿毒,内服外用,皆可取效。 32、银柴胡与柴胡:二药仅一字之差,但功效、主治各异。但银柴胡功能清虚热、除疳热;常用于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积发热等证。而柴胡为疏散外邪,和解少阳之要药。亦为疏肝利胆之佳品。功能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常用外感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月经不调,以及偏头痛、目疾、疟疾、气虚下陷等病证。 33、大黄与火麻仁:二药均能泻下通便;治疗大便秘结之证。但大黄苦寒,为常用的泻下通便药,多用于便秘之实证。功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活血祛瘀、清泄湿热;常用于阳明腑实证,火热迫血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证,瘀血阻滞所致的各种痛证,以及跌打损伤,湿热黄疸等病证。而火麻仁甘平,为滋养润肠通便之佳品,常用于便秘之虚证。功能润燥通便,滋养补虚;常用于久病、老人、产后、以及体虚津血不足之便秘证。 34、威灵仙与秦艽:二药均能祛风湿、止痹痛;治疗风湿痹痛证。但威灵仙能通行十二经脉。功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痰水、治骨鲠;常用于风湿痹证、痰饮咳喘、诸骨鲠咽。而秦艽功能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常用于风湿痹痛、骨蒸潮热、或湿热黄疸等病证。 35、秦艽与秦皮:二药仅一字之差,但功效、主治各异。但秦艽功能祛风湿、通痹痛、退虚热、清湿热;常用于风湿痹痛、骨蒸潮热、湿热黄疸等病证。而秦皮功能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常用于湿热所致的泻痢或带下,亦可用于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36、汉防己与木防己:二药均能祛风止痛、利水消肿;治疗风湿痹痛或水肿证。由于产地不同,功效、主治各有侧重。但汉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主产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善走下焦。功能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常用于风湿痹痛、水肿(风水证、皮水证)、小便不利等证。而木防己,为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主产广东、广西,故又称广防己,善上行走外。功能祛风止痛、清热利水;常用于风湿痹痛、水肿、小便不利等证。注意:木防己含马兜铃酸成分,毒副作用较大,不宜大量或长期使用,肾病患者尤当忌用。 37、桑寄生与续断:二药均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治疗肝肾不足所致的痹证、痿证、胎动不安证。但桑寄生为补肾养血安胎之要药。功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安胎元;常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风湿痹痛、腰膝酸痛、胎漏下血、胎动不安等证。而续断为疏通气血筋骨之要药。功能补肝肾、强筋骨、止血安胎、活血疗伤;常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风湿痹痛,妇女肾虚不固所致的胎漏下血、崩漏,以及外科的跌扑损伤、扭挫伤所致的瘀肿疼痛。 38、藿香与佩兰:二药均能芳香化湿,发表解暑;治疗湿浊中阻,或外感暑湿的病证。但藿香微温,化湿力强。功能芳香化湿、和胃止呕、发表解暑;常用于湿阻中焦,胃气上逆所致的胸闷、呕吐,以及暑湿或湿温初起等病证。而佩兰性平偏凉,药力平和。功能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常用于湿浊阻滞中焦所致的饮食无味、口中甜腻、舌苔厚腻,以及暑湿或湿温初起等病证。 39、藿香与香薷:二药均能解表化湿;治疗暑湿感冒。但藿香功能芳香化湿、和胃止呕、发表解暑;常用于湿浊中阻,脾胃不和所致脘腹痞满、恶心呕吐,以及暑湿或湿温初起等病证。而香薷功能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常用于夏季贪凉饮冷所致的风寒挟湿证,以及暑泻证。注意:夏季用香薷解表散寒,相似于冬季用麻黄发汗解表。如《本草纲目》:“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 40、苍术与白术:二药均能健脾燥湿;治疗脾虚湿滞证。但苍术能燥内、外之湿。功能燥湿健脾、祛风胜湿;常用于湿阻中焦所致的脘腹胀满,以及风寒挟湿所致的头身疼痛。而白术多用于里湿证。功能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常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食少便溏、胎动不安、痰饮、水肿、表虚自汗等证。注意:苍术以燥湿为主,兼以健脾。白术以健脾为主,兼以燥湿。二者合用,健脾燥湿作用倍增。 41、苍术与厚朴:二药均属苦温辛燥之品,均能燥湿除满;治疗湿浊中阻证。但苍术辛香燥烈,外可祛风湿而解表,内能燥湿浊而健脾。凡湿邪为病,不论表里上下,均可选用。功能燥湿健脾、祛风胜湿;常用于湿阻中焦所致的脘腹胀满,以及风寒挟湿所致的头身疼痛。而厚朴辛味峻烈。功能行气除满、燥湿、平喘;常用于湿阻中焦或食积、便秘所致的脘腹胀满,以及痰饮咳喘、梅核气等病证。 42、茯苓与薏苡仁:二药均为甘淡之品,均能健脾渗湿;治疗脾虚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等证。但茯苓为补脾渗湿之要药。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常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水肿、痰饮,以及脾虚所致的食少便溏,心脾两虚所致的心悸失眠等证。而薏苡仁为治疗内痈之要药。功能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常用于脾虚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泄泻,也常用于湿热痹痛、肺痈、肠痈等病证。 43、茯苓与泽泻:二药均能利水渗湿;治疗水湿内停所致的病证。但茯苓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为利水渗湿之要药。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常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水肿、痰饮,以及脾虚所致的食少便溏,心脾两虚所致的心悸失眠等证。而泽泻功能渗湿利尿,兼能泄热;常用于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眩晕。也常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带下,肾阴不足,虚火偏亢所致的遗精等病证。 44、茯苓与土茯苓:二药仅一字之差,但功效、主治各异。茯苓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常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水肿、痰饮,以及脾虚所致的食少便溏,心脾两虚所致的心悸失眠等证。而土茯苓甘淡平,气薄味浓,走表达里,善升提搜毒,攻毒外出。功能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常用于热淋、带下、湿热疮毒、皮肤瘙痒等病证。为治梅毒之要药,治疗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孪者,可单独内服均有效。 45、茯苓与茯苓皮、赤茯苓、茯神:四药均同属一物。但用药部位不同,故功效、主治证各异。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常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水肿、痰饮,以及脾虚所致的食少便溏,心脾两虚所致的心悸失眠等证。而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功能利水消肿;常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赤茯苓为茯苓的干燥菌核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清利湿热;常用于湿热所致的热淋、血淋。茯神为茯苓菌核生长中抱有松根的部分,功能宁心安神;常用于心神不安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病证。 46、猪苓与泽泻:二药均能利水渗湿;治疗水湿内停所致的病证。但猪苓利水作用较强。功能利水渗湿;常用于水湿内停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等证。而泽泻功能利水渗湿、兼能泄热;常用于水湿内停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眩晕,以及湿热下注所致的黄疸、带下等证。 47、车前子与车前草:二药均能利尿通淋,止咳祛痰;治疗小便不利,或咳嗽痰多等证。但车前子功能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常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淋证、水肿、泄泻,眼科的目赤或翳障。亦可用于遗精、早泄、阳萎、痰热咳嗽等证。而车前草功能与车前子相似,兼能清热解毒;常用于热毒痈肿、痰热咳嗽、水肿、淋证等病证。注意:车前子略带补性,即“利小便而不走气”。 48、车前子与滑石:二药均能利尿通淋;治疗热结膀胱所致的热淋等证。但车前子功能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常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淋证、水肿、泄泻,眼科的目赤或翳障。亦可用于遗精、早泄、阳萎、痰热咳嗽等证。而滑石功能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常用于热淋、石淋、伤暑、湿温等病证。湿疮、痱子亦可外用。 49、茵陈与金钱草:二药均能清热利湿、退黄;治疗湿热黄疸。但茵陈为治疗黄疸之要药。功能清热利湿、退黄;常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黄疸,以及湿热内蕴所致的湿疹、湿疮瘙痒等证。而金钱草为治疗结石之要药。功能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常用于湿热黄疸、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亦可用于热淋、痈肿疔疮、毒蛇咬伤等证。 50、附子与干姜:二药均能温中散寒,回阳救逆,常相须为用;治疗阳气衰微的亡阳证,或中焦虚寒证。但附子大热,为温补命门之主帅,回阳救逆之要药。其性善走,无处不到,能温通十二经脉。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常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阳萎滑精、夜尿频多、水肿、腹痛、腹泻。以及风寒湿痹等病证。而干姜辛热,能走能守。功能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肺化饮;常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下利。以及寒邪犯肺所致的痰饮、咳喘等病证。(待续) 二、临证医案2则 1、声音暴哑案患者肖某,女,56岁。就诊时间,年11月27日。患者平素体弱多病,诊病前一天下午,因事外出,不慎受凉。回家自觉心累,全身不适。自己服人参,喝鸡汤。第二天早上起床就发不出一点声音,说话很困难。舌淡苔白,脉浮缓。辨证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治以疏风散寒,宣肺开音。拟方:荆芥10g、防风10g、桔梗15g、石菖蒲12g、蜕蜕10g、诃子10g、木蝴蝶12g、山楂30g、莱菔子15g、甘草5g。一剂。急煎3次,综合一起,服两天。两天后相见,述说一剂未尽,声音复常。按:患者平素体弱多病,不慎受凉,又误服人参,喝鸡汤。治宜急则治标。方中用荆芥、防风疏风散寒;桔梗开宣肺气;石菖蒲、蜕蜕、诃子、木蝴蝶开窍开音;山楂善消油腻;莱菔子善解人参误补;甘草调和诸药。辨证准确,选药对症,故收效快捷。2、瘀血头痛案高某,男,64岁。年3月3日就诊,近因其母去逝生气,加之平素血压偏高,3月2日晚2点开始头痛,一晚上失眠多梦,第二天早上起来头痛更甚,就诊时问其左侧头痛剧列,难以忍受。食欲二便尚调,舌暗淡,苔薄白,舌下络脉瘀滞,脉弦。辨证为气滞血瘀,血行不畅;心神失养,魂魄不安。拟方:川芎30g、白芍30g、白芷12g、柴胡15g、枳实15g、丹参30g、细辛3g、酸枣仁30g、茯苓30g、知母12g、白蒺力30g、龙、牡各30g、羌活15g、葛根30g、黄芩10g、川牛膝20g、香附15g、元胡15g、山楂、神曲各30g、甘草8g。嘱其急煎3次,综合一起,一日3次。第二天下午陪其妻胸痛就诊,问其服药半小时后头痛渐减,一剂药尽,头痛全愈。按:此因其母去逝生气,加之平素血压偏高,导致气血并走于上,心神失养,故失眠多梦;瘀血阻滞头部,血脉不通,故头痛剧列,难以忍受;舌暗,舌下络脉瘀滞,脉弦。均为气滞血瘀之征象。方用四逆散疏肝理气;酸枣仁汤养心安神;白芷、细辛、羌活散寒止痛;葛根、黄芩清热通络;白蒺力、龙、牡疏肝平肝;香附、元胡、丹参、川牛膝行气活血止痛,引血下行;山楂、神曲活血养胃;甘草调和诸药,且与白芍、川芎大剂量使用,取其缓急止痛。用药对症,故收效快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pif.com/qpbm/11407.html
- 上一篇文章: 风寒湿邪肝腎不足的治愈偏方,发一次,帮
- 下一篇文章: 本草学堂原来龙眼的壳核都是治病大